第二十六章 美人的心思也不小(第1/2頁)
章節報錯
親政不久,在首次御駕親征期間,前方能有大捷傳來,這當屬一大幸事。
別管這仗是怎麼打的,又是誰佈下的局設下的套,最大的功勞,肯定得算在知人善用的皇帝身上。
雖說這與王迪幻想的一舉殲滅所有寇虜還是差了太遠,但是他也知道,能做到這一步,不算文治方面,單就武功這一點來講,就算沒有超越先帝朱瞻基,與其持平,應該還是能夠達到的。
此戰,到了這裡,基本也算告一段落了。
眼下,縱使王迪還想再打,即便滿朝文武也沒有任何反對意見,在寇虜不配合、短時間內找不到敵人較量較量的前提下,大舉興兵壓線,只是白白浪費大明朝的兵力與財力。
所以說,當坐鎮於宣府的于謙,收到太師也先發來的議和提議後,懷裡攬著美嬌娘的王迪,在浩浩蕩蕩鑾架的簇擁下,乘坐御輦準備移駕至宣府城。
...
出了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回望八達嶺長城的王迪,短短二十多里地的路程,他心裡是唏噓不已。
越是處在這個時代,他越是能體會到,在這個一切全靠人力馬力且沒有任何自動化機械的年代當中,在這崇山峻嶺間,修建這連成片的長城和屯堡,是有多麼得困難與艱辛。
從袁彬口中他已得知,用以修築在長城上的絕大多數城磚,都是長一尺二寸,寬六寸,厚度達到三寸的標準城磚。
簡單一換算,王迪便知曉這些城磚,每塊長約四十厘米,寬約二十厘米,厚度約為十厘米。
更為重要的是,每一塊城磚的重量,王迪大體估算了下,至少能在十公斤以上。
而這,基本都是靠著人力肩扛扁擔挑的方式,硬生生從山腳,踏著不算是路的崎嶇山道,一點點將其送至山上各處修建點。
就是憑藉這種螞蟻搬家似的辦法,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就這麼穩穩地盤亙於峭壁崖石之上。
有那麼一瞬間,王迪腦海中蹦出來的想法就是……
有如此多的錢財與人力物力,廢這麼大的勁幹嘛,不如趁著國家處在強勢期,來上一兩次大的戰爭,透過犁庭掃穴的辦法,徹底剿滅寇虜就算完事了。
王迪相信,只要自己這個皇帝敢放權並且許下高官厚祿,然後只需派出幾員膽識和謀略皆不差的大將,每人領上萬兒八千的精騎,在東西沿線各大重鎮提供充足補給和救援的前提下……
三年以內,應該能將散落在草原各處的寇虜統統滅掉。
就算殺不光,至少也能將其驅趕至蘇武牧羊的貝加爾湖一帶。
不過他的這種想法,卻沒有得到身邊美人的認同。
“陛下,漢室也曾將匈奴驅逐出大漠,可是……”
“寇虜自古至今,哪一朝哪一代都不曾徹底剿滅過。若是沒有了長城的保護,晉地百姓哪還敢在此耕種勞作,京師也豈不危矣…啊!”
現如今,楊蜜只穿了件妃色抹胸短衫跪座貼靠在皇帝身邊。她一手搖著扇子,另一隻秀手正在扒著葡萄皮喂到皇帝嘴裡。
細如蔥白的胳膊,揮舞間帶動著抹胸短衫上下左右的移動,不時顯現出一片動人的嬌膩。
“有了長城的保護,好處是不少。然,朕總覺得,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消磨了我漢家男兒對外作戰的勇氣。”
“寇虜的確是無法殺光…不過在朕看來,劉彘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倒是說得很正確。”
“有誰可曾規定,漢人王朝,必須要困守在一座座高牆堅城之下,年年被迫等待寇虜的襲擾?”
“成功守得百次,也不如主動出擊…來上一次犁庭掃穴更能解決實際問題。”
“況且,現如今我大明朝人強馬壯,刀箭鋒利,縱使不靠神威大炮壓陣…草原上,區區幾十萬戶的寇虜,他們能夠我明軍殺上幾回?”
嗅著美人體香,胸中豪氣萬丈的王迪,揮斥方遒之際,他那一雙沒閒著的手,正在給美人指點迷津。
“陛下…啊,奴婢書讀得少,可是據奴婢所知,除…除卻兇殘的蠻元以外,歷朝歷代,也沒有無故興兵,大動干戈一說呀!”
“陛下,人…人們不常言,聖人明君是以仁孝治天下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