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錢從哪裡來?(第1/3頁)
章節報錯
隨著駙馬都尉井源結束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進言之際……
為其喊“好”打氣的,自然是王迪了。
作為一名實習多年剛剛轉正的急診科醫生,他深知當下面的人特別有幹勁的時候,當領導的,別管這人有沒有真本事,該鼓勵的話,一定要明明白白地講出來,不能打消人家的積極性。
略微有點出乎王迪意料,卻也在他預想之中的,便是戶部尚書王佐緊隨其後喊出來的“荒唐”二字。
就算沒有皇帝的身份,僅憑後世那些古裝劇的耳濡目染,王迪都明白,此次御駕親征期間,文人和武勳的利益訴求,絕對是尿不到一個壺裡的。
甚至可以說,雙方在許多方面的期待,簡直就是背道相馳的。
文人嘛,在王迪看來,若是僅限於大明朝這幾任皇帝的話,他們肯定希望自己能像仁宗和宣宗那樣……
廣開言路,體恤民情,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仁宣之治’,這絕對是歷朝歷代的文人心馳嚮往的太平盛世。
至於武勳嘛,無需多想王迪他心裡都明白,這些人才不會、也沒那個能力去管民生這些繁瑣事。
對於他們而言,有仗可以打,這才是真正關係到他們家族榮辱的大事。
所以說,有了這個想法之後,王迪對於戶部尚書王佐打斷自己的言語,並未顯得太多驚訝。
只不過他覺得此人喊出來的“荒唐”二字,倒是有點過分了。
術業有專攻嘛!
你說你一個管戶部的文人而已,於行軍佈陣打仗方面,真能比得過人家驍勇善戰的駙馬都尉井源嗎?
比不過還口出狂言,這豈不是有點倚老賣老的嫌疑嘛!
“陛下,此次征討韃虜…即便可以大勝,也是萬萬不可行那犁庭掃穴之事啊!”
“洪武二十二年,我聖朝在薊遼邊外地區設定了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太祖高皇帝曾言:「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
“永樂元年,太宗文皇帝派人去招撫兀良哈三衛,任命脫兒火察為左軍都督僉事,哈兀歹為都指揮同知,掌朵顏衛事;安出及土不申俱為都指揮僉事,掌福餘衛事;忽剌班胡為都指揮僉事,掌泰寧衛事;餘及所舉未至者總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揮、千、百戶等官,賜誥印冠帶及白金、鈔幣、襲衣。”
“永樂二年,兀良哈三衛反叛……”
“永樂八年……”
“宣德三年,寬河之戰,先帝親自率領三千精騎大敗兀良哈各部。”
“雖說我聖朝在對兀良哈三衛的戰事中有諸多勝績,但這幾個時而反叛的部族首領,皆是狡詐多疑之輩,再加上他們駐地臨近興安嶺山區,若想將其徹底剿滅,實非易易。陛下,要知道,打虎不死必遭反噬啊!”
聽著王佐囉嗦了不少,但在王迪看來,他所言之意,基本可以概括為一句話,那便是……
多一戰事不如少一戰事。
這種消極保守的對外想法,說實在的,對於生在長在和平年代下的王迪來說,他也有這種類似的想法。
若非知曉後面的歷史程序,他也不願隨意輕啟戰事,抱有滅了或是征服所有蠻夷戎狄使得大明朝可以永葆太平這種一勞永逸的想法。
種田養家,老婆孩子熱炕頭,王迪也喜歡這種樸實無華的平淡生活。
當然了,他更希望大明朝所有人能夠過上這種好日子。
這種想法是比較重要,但並非是他希望征服所有蠻夷戎狄的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