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錢從哪裡來?(第2/3頁)
章節報錯
根據原主有限的回憶,王迪已經知曉現如今的大明朝,貌似也不像臣子們歌功頌德的那樣完美。
山東江浙沿海一帶,從宣德年間就開始有倭寇襲擾之事。
西南土司那種化外之地,雖說名義上服從大明朝的管理,但真實情況便是,絕大多數的土司部族連聽調不聽宣這種事都很難做到,那些生活在十萬大山當中的人,有不少人壓根都不知現如今的朝廷是哪個。
最關鍵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別看王迪是個理科生出身沒怎麼研究過歷史,但在後世海量資訊的轟炸下,明朝亡於小冰河期這種事,他還是有所瞭解的。
再結合原主記憶當中看過的那些奏摺,大明朝從洪武年間,幾乎是年年天災不斷。
水災、旱災、雹災、蝗災、地震、颱風、霜雪、瘟疫……
這些天災,即便放在後世,哪一個不是令人特別擔憂且畏懼的災禍,更別說是在這五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了。
而且以他這個後世人的眼光來看,他還能分析出一些較為深層次的東西。
何為小冰河期?
在多數人看來,不就是全球性的持續降溫嘛。
事實也確實是這樣!
但小冰河期帶來的影響,恐怕有不少人不是很清楚。
恰巧呢,地理學得還算不錯的王迪,便知曉這裡面的聯絡。
在小冰河期的影響下,順天府以北的中高緯度地區,會面臨持續低溫的常態化氣候環境。
在這種環境下,最容易引發的天災,便是影響最為惡劣的乾旱問題了。
長時間的乾旱,極易導致草場退化。
大面積的草場退化了,對於不事生產的韃虜而言,這絕對是足以要了他們性命的大事。
所以,為了轉移這種內部矛盾,也會為了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頻繁寇邊掠奪大明人力物產,這一點都不稀奇。
總結一個詞,便是國家版的死道友不死貧道。
天災,這是一種非人力能抵擋、能改變得了的災難,對此王迪又怎會不清楚呢!
為了讓自己皇位做得比較舒服省心,在如何應對小冰河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這一點上……
王迪在很短的時間內,便想到了不少好點子。
其一,便是從自身出發,提高基礎生產力,這絕對是一個比較不錯的可行措施。
但目前這個時候,本土的粟、黍、稻、菽、麻、大小麥這些本土農作物,一旦遇到低溫乾旱天氣,減產相當嚴重,單單指望它們,肯定是行不通的。
至於土豆和玉米這兩種耐寒耐旱且高產的農作物,根據回憶,王迪貌似還沒收到大明朝有這玩意的訊息。
況且即便有了這兩樣農作物,依他所見,在未經過任何最佳化改良的前提下,其產量恐怕也高不到哪去。
就算自己猜錯它們的產量,王迪也不認為僅憑一張皇榜就能將這兩種農作物快速普及下去。
要知道,現在是訊息和人員雙雙流通不便的封建時期,而非後世手機網路遍地都是,人們想去哪就去哪的資訊化時代。
在這種大環境下普及人們從未見過的新生事物,即便它產量很高,即便有了皇帝的金口御言,沒個十年八年的慢慢沉澱,王迪敢斷定,基本上是看不出有什麼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