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忠義無雙的兵部侍郎鄺埜的話音落罷之際,營帳內,有那麼一瞬間,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當事人王振,愣神一下眨了眨眼過後,當即便是怒極而笑。

他是怎麼也沒想到,這個濃眉大眼的老東西,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嗎,竟敢當著他的面,打起了他的主意!

難道他不知……

然而還不待王振做出何種反應,先前跪地不起的御前護衛大將樊忠,竟也是緊隨其後,叩首大聲疾呼道:

“陛下,事涉生死的軍機要務,豈可聽信宦官口中讒言!”

“臣,懇請陛下降旨誅此奸賊!”

隨著樊忠慷慨激昂的應和,早就看王振怎麼不順眼的武勳,當他們發現安然坐於椅子上的英國公闔眼額首,沒有任何表態以後……

一點都不嫌事大的這群匹夫,也隨之跪地,叩首請願。

反正在這些武勳看來,現如今正值皇帝御駕親征之際,抱著皇帝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心態,就算不能誅殺王振這奸賊,落一落他的面子,也是極好的。

只要此行獲得一二戰功,即便返回了京城,只要大家合起夥來抱團在一起,也不懼他王振如何權勢滔天。

畢竟大明立國還未有一百年,在場之人,哪一家沒有先輩跟隨過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還有先帝打過仗!

正因如此,別管是仰仗祖蔭,還是有真材實料……

現如今的這些武勳,就如同這大明朝一樣,可謂是正值大好年華!

...

隨著半數以上的武勳跪地請願,內閣曹鼐與戶部尚書王佐對視一眼過後,他二人沒去搭理那些還處在搖擺不定狀態下的同僚,當即便跪倒在地,加入了叩首請願的隊伍。

到了這個時候,還處在愣神狀態下的王振,看著多半數跪倒在地的文武大臣以後,他的心裡,也有點發毛了。

隨著皇帝親政,憑藉著皇帝的寵幸,他自然是水漲船高大權在握。

在京城那地界,把持著廠衛的他,藉助這倆軍政特權監察機構的威懾力……

對外,他可以飛揚跋扈;在朝堂內部,他還能到處收乾兒子。

只不過,因為專權的時間太少,這也導致他的實際根基相當差。

往日在京城內部,由於烈火烹油的態勢,倒也看不出什麼。

然而現如今,處在大軍出征之際,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

當時為了慫恿皇帝御駕親征,他著急收上來的那些乾兒子,絕大部分都是監察御史類的言官,或是六部當中品階不高的臣子。

再加上此次能夠御駕親征,對於皇帝而言,已經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了。

所以說,在隨軍人員安排這一方面,皆是由太后、內閣還有六部商議過後定奪下來的名單。

當然了,即便是這樣,此次隨軍前來的九名監察御史中,還是有過半的人員與王振牽扯頗深。

很可惜的是,由於涉及到軍機大事,能來營帳內參與商討的,卻是沒有幾人。

這便導致了,目前營帳內,能真心實意和王振保持在同一條戰線上的人,是寥寥無幾的。

至於佔據不到半數的,那些還處在搖擺不定狀態下的臣子……

他們要麼是沒有聽出皇帝的題外話,要麼就是聽出來了,因為擔心雷聲大雨點小,生怕王振事後報復,這才未直接跪地請願。

不過這些人當中,也不乏精明之輩。

他們忽然意識到,自打皇帝起了個頭以後,截止到目前為止,中途還不曾經打斷過任何人的諫言。

這一點,在他們的眼中,可是帶著非同尋常的意味。

僅是在一瞬間的思慮過後,營帳內,再度有幾人跪地叩首,高呼請願誅殺王振這一奸賊。

...

隨著一陣微風拂過,也不知是被嚇得,還是被太陽曬得,出了一身細汗的王振,望著下面黑壓壓跪倒的一干文武大臣之後,他是怎麼也沒想到……

連一盞茶的功夫都沒有,不過是行軍改道這麼一件小事而已,怎會發展到如此地步!?

御駕親征之際,又逢群臣激憤之時,到了當下這個節骨點,雖是狂妄但還不算太傻的王振,可不敢保證皇帝是否會聽信了這些臣子的請願諫言。

思量至此,他哪還有心思去和這些文武大臣較真頂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