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移民簽證(第2/2頁)
章節報錯
從秦帝國連貫秦、趙、燕三國長城的那一刻起,草原遊牧民族由分裂走上統一也就成為了不可逆襲的歷史大趨勢。
遊牧民族靠天吃飯,且資源不如中原王朝豐富,為了維持生計就必須要同農耕政權進行貿易。
秦沒有統一中原之前,北方的月氏、東胡、樓煩等草原部族可以選擇與秦、趙、燕三國中
的任意一國進行貿易。
多買家對應多賣家,雙方的交易價格可以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格區間,令雙方都感到滿意。
可在秦統一六國、連貫三國長城以後,秦國就成為了農耕文明的唯一賣家,交易價格的高低就掌握在了秦朝手中,草原諸部族為了生計就只能捏著鼻子被宰。
一個草原部族根本沒有辦法和中原王朝對抗,這就使得草原部族為了生計不得不走向聯合,由部族聯盟走向遊牧帝國,從而能夠進行一對一的貿易,若是不滿意貿易結果,則可以集結出一支數十萬眾的騎兵軍隊來談判。
有統一的中原王朝存在,就必然會有統一的遊牧帝國出現,如果要將一個政權碎片化的草原納入大漢帝國,就必須要對草原進行持久的文化入侵。
用特定的文化來磨去草原部民的野蠻,讓他們變得愚昧,讓草原部族中的貴族甘心做大漢帝國的走狗。
移民無疑是文化入侵的重要環節,後世米國就是最好的例子,既能增強自身實力,又能削弱他國實力。
翌日,溫室殿
「陛下,臣以為匈奴茹毛飲血、披髮左衽,不通教化。若是使得大量匈奴人在長安定居,恐怕後患無窮啊!」廷尉田叔緩緩說道。
「稟陛下,我諸夏還未曾有許蠻夷定居國都之先例,臣愚以為「接納匈奴移民」之舉不可為之,還請陛下三思。」內史欒布面色凝重地說道。
往日頭腦靈活的左丞相許文、第一狗腿子少府卿劉舍此刻皆沉默不語。
對於劉襄昨日在接風宴席上提出的「接納匈奴移民定居長安」的政策,公卿大臣多為不贊同。
主要是冒頓時期的匈奴給大漢臣民留下了太多不美好的回憶,使得公卿大臣因而產生牴觸心理,倒不是因為他們觀念保守。
在大漢設安西與安北兩大都護府以後,長安就有大量異族商賈與留學生定居,如同普通大漢子民一樣生活在長安。
「眾卿以為今我大漢與匈奴孰強孰弱?」
「回稟陛下,匈奴在我大漢的連續打擊與自身內戰的損耗早已不是高皇帝時期那個擁有四十萬拉弦之士的帝國,而我大漢經過陛下勵精圖治,攻必克戰必勝。匈奴遠不及我大漢。」劉舍立馬恭聲道。
「嗯。朕先前便提及過,我大漢此刻有滅亡匈奴的實力,可遠征滅匈奴的後果便是如前朝一般民不堪其苦而揭竿而起,輕則我大漢元氣大傷,重則重蹈前秦覆轍。」
「如今河朔、河西走廊已為我大漢所佔,或耕田或放牧。之所以未能繼續攻奪取匈奴所餘之地,是因其更適於放牧,並不適用於耕種,縱使我大漢擊潰了匈奴,也無法將草原土地長久佔領。」
「我大漢付出人力財力所佔領的草原之地若是無法長久經營便只能放棄,終會被草原餘下部族所佔領,歷經一二百年便會出現一比肩匈奴的新政權繼續威脅我大漢邊境。」
「前秦為了驅逐匈奴耗費無數人力財力,可結果卻是前秦剛陷入內亂,河朔之地就被匈奴再度侵佔,我大漢歷經三代才將河朔之地收復。」
「草原蠻夷的威脅無法靠武力來根除,只能靠馴化來根除。滅匈奴只能換來百年和平,但馴化匈奴可以換來萬世和平。」
「選取匈奴人定居長安便是朕馴化匈奴的重要一步,對來長安定居的匈奴人進行文化教化,使得匈奴貴族崇尚我諸夏文化,在腦海中形成我大漢為上國宗主的觀念。」
「透過這些匈奴移民對匈奴進一步分化,使得匈奴無法在凝成一股繩,迴歸到冒頓沒有統一草原之前部族林立的狀態。」劉襄沉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