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九章 挑撥離間(第1/2頁)
章節報錯
一眾公卿大臣都是博學多才、道頭知尾之人,聽了劉襄的一番話紛紛恍然大悟。
「臣聽陛下之聖語,如醍醐灌頂。陛下高瞻遠矚,臣歎為觀止!」劉舍恭聲道。
「透過移民利誘手段使匈奴人中梓材皆定居長安,使得草原上只有荊櫟存在,再不斷對草原上匈奴人灌輸我大漢上國宗主的觀念。」
「由此使得居住在草原部民都變得愚昧落後,無法形成一個強大的遊牧政權,只能老老實實地服從我大漢官吏的管轄,謹遵我大漢律法,歌頌陛下之聖德。」左丞相許文緩緩說道。
「左丞相所言極是,這便是朕為何要向匈奴推行「移民政策」的原因。」
「無論是西域諸國還是西南夷諸部落,他們都有著固定居所,容易管理。而匈奴人沿水草放牧,居無定所,無法依靠武力來達到統治的目的。」
「要完全征服他們,就必須要在文化上征服他們,讓他們喪失反抗的鬥志,遵循我大漢的律法。」劉襄緩緩說道,對於許文說的話十分滿意。
「陛下,此移民之策於我大漢確實有遠利,可匈奴人始終是野蠻之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臣以為需為匈奴移民制定新的律法和管理機構,從而維持長安安全。」鹽鐵都尉竇嬰恭聲道。
「竇愛卿所言極是,以往蠻夷入我漢境,都是將其安置於邊塞郡國,長安定居的蠻夷數量並不多。」
「匈奴人多慕我大漢繁華,此移民政策一旦推行,定居長安的蠻夷數量必然會劇增,必須要做好預防工作。」
「諸位愛卿對此有什麼想法,都暢所欲言,你一句,他一句,來避免出現失誤。」劉襄看向眾人淡淡說道。
「陛下,臣以為首先要在定居入境條件上做出限制,只有單于庭與大部族的貴族才能獲准定居長安,尋常匈奴人若無突出才能嚴禁進入。」
「除貼身之物以外,牛羊兵器輜重皆不可帶出邊城,可在邊境官吏幫助下透過互市將其轉化為我大漢錢財。」
「一名匈奴人最多隻能帶三名僕從,嚴禁其來長安途中私自與我大漢子民交流,嚴禁私自停留郡縣。」繡衣都尉朱昕思付片刻恭聲說道。
「臣以為可在長安城內修建蠻夷邸,城外修建蠻夷莊,使得匈奴人不與我大漢子民混居,方便對匈奴人的管理。」
「為匈奴人分配住宅時,依據邊郡官吏與典客署的名冊對其進行打亂,使得互不相識的匈奴人定居在一起,便於我大漢官吏管理他們。」奉常劉雄渠恭聲道。
劉雄渠雖說與其他公卿大臣比起來年輕,是因為皇弟的身份才當上的奉常,可經過這些年的朝會薰陶,也是有所長進的。
「匈奴入境定居的名額、錢財兌換、稽核標準這些由典客署負責;匈奴人與匈奴人、匈奴人與大漢子民關係處理的相關律法由廷尉府來負責。」
「蠻夷莊與蠻夷邸的建造由少府來負責;匈奴人定居長安,長安糧粟需求必然會增加,此事由治粟內史署來負責解決;丞相府負責統籌協調各方工作,將最終的結果呈報於朕。」劉襄緩緩說道。
「謹遵聖喻!」群臣恭聲應道。
「待來歲我大漢與匈奴正式和親之時,便是移民政令推行之日。此後對匈奴既要進行打擊、削弱其有生力量,也要對其進行分化,使得單于庭無法統御草原部族。」劉襄沉聲道。
「臣等竭力而為,定不辜負聖意。」群臣恭聲道。
劉襄相信在他的大棒與甜棗配合攻勢下,定能使得草原上再難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遊牧政權。
接風宴席之後的幾天,匈奴使團享受了高配置的外賓待遇。
出行有典客署配置的專屬車馬,吃喝有細鹽茶葉,穿戴有少
府署送來的綾羅綢緞,悠閒時還可以一邊看長安街角的各族才藝表演,一邊品嚐甜美的蔗糖。
天堂般地享受讓一眾被大漢兵鋒嚇破膽的匈奴使團成員受寵若驚,紛紛折服在天單于劉襄的聖德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