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學之未來(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劉舍連忙起身恭敬行禮道。
“太學生中亦有貧寒子弟,每日為生計奔波,不可使太學生因生計而影響學業,凡太學生所需生活費用由少府調撥。”劉襄緩緩說道。
“臣明白!”劉舍恭敬道,緩緩退回自身坐墊。
“治粟內史。”劉襄繼續說道。
“臣在。”召平恭敬道。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太學雖為學府,亦需注重農事。卿為每名太學博士及太學生在長安分配一畝耕地,使其在學業之餘習農事。”
“由治粟署官吏驗收太學師生耕種情況,將太學師生耕種詳情稟於朕。畢業太學生與離職博士官之耕地可收回治粟署。”劉襄緩緩說道。
在劉襄看來合格的太學生不光要有知識素養,還要有一定的農業素養,他可不想培養出一群四體不勤不分的太學生出來。
畢竟這些太學生都是大漢的未來,畢業後基本上都會成為大漢的公務員,只有培養好太學生,才能建設更好的大漢。
“謹遵聖喻!”召平恭敬道。
“少府卿。”劉襄繼續說道。@精華\/書閣*首發更新~~
“臣在。”劉雄渠恭敬出列道。
“卿在選取太學生中,需公正公平,嚴格按照太學生的選取標準進行,絕不可出現差錯。”劉襄鄭重說道。
太學生的選拔必然會受天下人關注,加之劉雄渠是自己的弟弟,故而太學生選拔必然不能出現問題,不然對於劉襄的威信就是一個打擊。
“臣明白。”劉雄渠恭敬道。
“諸位愛卿,對於太學之事還有何建議否?”劉襄沉聲問道。
“回稟陛下,我大漢疆域廣闊,人口眾多,若是僅依靠太學來進行文教,杯水車薪,無法滿足我大漢百姓的教育需求,同時也會讓諸位博士官過於忙碌。”
“臣愚以為可在各郡國推行官學,各郡國依據自身財力設立學宮,將本郡國有志青年招收為學宮弟子,免除他們的徭役,使學問高的學宮弟子用來增補郡縣官員的空缺,學問稍次的擔任孝弟力田。”
“每年從郡國學宮弟子中擇優錄取為太學生,如此以來天下學子都能得到教化,也更能彰顯太學為我大漢最高學府。”太中大夫晁錯緩緩說道。
“此舉甚好!賜晁大夫百金。”劉襄贊許道,諸子百家中還是法家子弟最能為自己分憂啊!說出的話都能說到點子上去,是皇帝的好臣子啊!
“謝陛下聖恩!”晁錯恭敬一禮道。
“退朝吧!”劉襄擺了擺手說道。
“陛下長樂未央!”群臣叩首恭敬道。
隨著元鼎元年的到來,大漢各地諸侯王也動身趕往長安,按照三年一朝的規定,他們必須要離開封國來朝見皇帝。。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學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