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公有何不明?”劉襄開口問道。

“回稟陛下,臣聞昔稷下學宮廣泛招攬各方遊學之士,無論各家各派均可在稷下講學與辯論,且來去自由,如此稷下方有百家爭鳴之盛況。”

“我太學既然效仿稷下學宮,那太學生彼此間的論戰必然不可避免,屆時太學生聚會人數過百便是常有之事,若是每當人數過百就要上稟報備,怕是過於繁瑣了,不利於太學長久發展啊!”穆生小心翼翼的起身說道。

“陛下,周之文化盛世蓋因士子之間雄辯,使得百家能查漏補缺,方能不斷進步。陛下此舉無異於是給太學生套上無形枷鎖,不利於太學生髮展啊!”白生起身附言道。

諸子百家中,儒家士子的人數最多,因為劉襄提出的“太學生過百者聚會需上稟”對於他們儒家影響最大,作為儒家大儒的穆生與白生自然不想讓這種事情發生。

在座的博士官聽到穆生與白生兩人多有點頭讚許者,在他們看來劉襄此舉無疑是對他們這些士人的不尊重,太學生私下聚會人數過百就要上稟,那太學生還有自由可言嗎?這是對於他們讀書人的不信任!絕對不能發生!

溫室殿內眾人的表情變化盡入劉襄眼中,並非是所有人對於劉襄的話表示反對,還是有一部分人支援劉襄的。

“張公,您對朕之決策有何看法?”劉襄開口問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陛下之決策可於太學推行。孟子曾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太學生乃國之棟樑,更需規矩,如此才能避免太學生誤入歧途。”

“太學乃我大漢學術勝地,有百家博士,太學生若要辯論於太學即可,何故外出辯論?太學生閱歷尚淺,若是被有心之人利用,便是我大漢一大損失,”張恢緩緩說道。

作為法家名士的張恢對於劉襄的決策頗為讚許,在張恢看來若要維護國家秩序,那麼管控必不可少,太學生更要加大管控,如此國家才能穩定。

穆生與白生面露窘色,張恢的一番言語將他們不贊同“太學生私聚過百需上稟”的言行否定的一乾二淨,甚至搬出了他們儒家孟夫子的言語,讓他們無法反駁。

“張公所言極是,太學生乃我大漢之棟樑,既入太學,便應心無雜念將學業擺於首位。太學生過百之私聚應是少見之事,何來繁瑣啊!”劉襄笑著說道。

“陛下聖明!”眾人拱手道,儒家大儒都啞聲了,他們怎敢繼續反駁,自然不願意自找不快。

“甚好!朕便說下對太學生的最後一點要求,為避免太學生荒廢學業,不盡心學習,太學生每年當有一次考核,由各自學派博士官進行出題,凡累計兩次考核不過者,開除太學生學籍。”

“太學生在太學可學學期滿後,由各學派學長與太學祭酒共同負責其畢業考核。畢業考核合格者可獲得太學學位文書,作為其身份證明;畢業考核不過者,可重修一年繼續考核,仍不過者逐出太學,不予太學學位文書。”劉襄緩緩說道。&n

劉襄可不想自己的太學中出現濫竽充數之輩,若是不加上個年試和畢業考核,恐怕有的太學生會慢慢墮落,不用心讀書,到時候離開太學後,也會影響太學的名氣。

“陛下聖明!”眾人拱手道。

對於這個年試與畢業考核他們沒有任何意見,畢竟他們自己本身也會經常考核弟子的學業,來看看弟子的知識掌握情況。

“善!朕會讓少府負責太學的建設,待太學建成,自會通知諸位博士。”劉襄沉聲說道。

“謹遵聖喻!”眾人恭敬一禮道。

商議完太學之事後,溫室殿眾人又繼續把酒言歡,各家學派名士能齊聚一堂的機會不多見,彼此交談的相當熱鬧。

翌日,宣室殿朝會。..

“少府卿。”劉襄沉聲道。

“臣。(本章未完!

第二百八十六章 太學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