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為皇權服務(第1/2頁)
章節報錯
“司馬先生但說無妨,朕洗耳恭聽。”劉襄沉聲說道。
“陛下之太學效仿夏序、商學、周癢,是為我大漢文教最盛之處,那所招學子必然應有相應之門檻,不知陛下打算如何錄用士子?”司馬季主謹慎的問道。
夏商周三代的教育是“學在官府”,教育被官方壟斷,癢學序這種最高學府所招納的學生都是王族貴族、公卿子弟,尋常百姓根本沒有進修的可能性。
“學在民間”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的,然而隨著秦朝的建立,私學遭到了官方打壓,教育再次被官方壟斷,到了漢代才慢慢恢復過來。
這使得司馬季主內心有所憂慮,怕劉襄建立的太學和夏商周三代學府一樣,只面向王公貴族,而不面向天下貧寒子弟。
“太學者,賢士之所關也,教化之本原也。夫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朕創太學乃為我大漢培育人才,使得朝堂與郡國有可用之仕才,利民而興國。”
“太學學子可有兩種入學途徑,一者直接由太常從天下各地挑選十八歲以上的儀狀端正者;二是由郡國縣官選送“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劉襄緩緩說道。
“陛下聖明。”司馬季主聞言躬身一禮道。
在司馬季主看來,劉襄的第二條招生辦法無疑是照顧貧寒子弟的最好辦法,“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這無疑是給了天下貧寒子弟一個入太學進修的機會。
如今大漢的文化發展還在恢復階段,貧寒子弟與世家大族子弟的受教育程度相差較大。貧寒子弟每日都要為生計而奔波,根本沒有多少讀書遊學的機會;而世家大族子弟自幼就會接受蒙學,族內還會資助財物供自家子弟四處遊學。
如果單純靠才學高低來篩選太學學子,那麼貧寒子弟能入選者寥寥無幾,除了極少數自身天賦極高的外,貧寒子弟根本無法與世家大族子弟競爭。
“看來司馬先生是擔心太學無貧寒子弟立錐之地啊!朕既為天子,那麼自當對天下百姓一視同仁,斷然不會讓天下學子出現明珠蒙塵的情況。”劉襄笑著說道。
“陛下考慮周到,是臣唐突了。”司馬季主恭敬道。
“無妨,不知各位博士還有何疑惑,都可暢所欲言,不必有所顧慮。”劉襄緩緩說道。
“陛下,老臣有一疑問。我等諸博士分屬儒、道、法等不同學派,到時我等該如何教導學子,是由學子自由選擇師者,還是由我等主動收徒?”張恢開口問道。
張恢話音剛落,眾人都打起精神等待劉襄開口回答,相比司馬季主的問題,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更加關心。
正如張恢所言,他們分屬不同學派,自然都希望自己學派的學子人數能壓其他學派一頭,自身學派人數越多,影響力也就自然而然的越大。
“朕長於齊地,自幼聞稷下學宮之盛名。黃老、儒、名、法、墨、陰陽等各家學派並存於稷下,百家學者們聚集一堂,以自家學問與他家學者展開辯論,學風昌盛。”
“慎到、申不害、孟子、荀子等百家聖賢都曾在稷下學宮講學與辯論,百家名士多出於稷下學宮。太學師生關係當效仿稷下學宮,學生可以自由尋師求學,老師可在太學公開講學。”
“每位博士都有專屬學堂用於教學,每名博士可聘請一至五人作為博士助教,協助教學;每一學派眾博士推選出一人作為本學派學長,對負責太學祭酒負責,管理本學派博士與學子;各學派學長與太常商議祭酒人選,由朕親自任命。”劉襄緩緩說道。
劉襄並不打算讓儒家一家獨大,他更想讓大漢學壇“百家爭鳴”,學界一直保持生機勃勃的氣象,而太學就是最好的“百家爭鳴”陣地。
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哪裡需要用儒家思想來治國,“獨尊儒術”也不過是漢武帝用來加強集權的一個手段罷了。歷史上漢武帝嘴上說著“獨尊儒術”,可實際治國既有儒家的德治,也有墨家的人治,更有法家的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