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 為皇權服務(第2/2頁)
章節報錯
劉襄之所以不採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辦法除了保持大漢學風的繁榮外,還有一個重用原因,他怕自己的後輩出現一個漢元帝式的皇帝,真的相信這套說辭,然後被儒家學說給忽悠瘸了,成為了所謂的“大聖人”。
“陛下聖明!”眾人應道,對於劉襄的安排頗為滿意。
聽到劉襄的話後,穆生、白生等儒家大儒最為開心,這些年儒家的發展速度很猛,儒家人數急劇增長,隱隱有成為天下第一大學派的勢頭。
唯一阻礙儒家發展的就是黃老之學,可大漢的官方學說是黃老之學,公卿大臣中有一大堆黃老之學的擁護者,他們斷然不會讓儒家獨大。
可如今皇帝允許百家學派在太學中自由競爭,這不就是給他們儒家更大的發展空間嘛!一旦儒家成為太學中的顯學,透過太學生的宣傳,畢竟能取代黃老之學的地位。
“若是諸位博士沒有意見
,那朕便談談朕對太學師生的要求。”劉襄沉聲說道。
“臣等恭聽聖意。”眾博士官恭聲道。
“周無德,秦暴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赤帝之子轉生為高皇帝,開創我大漢基業。朕即位以來,勵精圖治,使我大漢百姓豐衣足食,得九鼎而受天承命。”
“我大漢君主乃是五帝感應人間而轉生,天下子民理應對君主保持敬畏。太學博士官可議論朝堂施政得失,然不得議論我大漢君主;太學生一旦有妄議君主言語,忤逆君主行為者開除學籍,交於廷尉府審判。”劉襄緩緩說道。
劉襄不能保證大漢的朝堂一直都是清明上進的,哪一個朝代都會出現奸臣,而朝堂腐朽,百姓的生活就會不好過,就會對皇帝產生不滿,揭竿而起,倒昏君。
所以劉襄要轉移矛盾,在太學生腦海中樹立大漢皇帝是神聖而無私心這一形象,百姓生活過的不好是朝堂出現了奸臣,讓太學生這一知識群體成為大漢皇權的捍衛者。
在座的百家博士官都是老油條,對於劉襄的真實想法自然清楚,稍加思索後,紛紛點頭同意。
如今漢朝建立才二十載, 對於秦朝的文化專制,這些百家博士官仍然記憶猶新,自然明白他們這些學派與一個王朝皇帝唱對臺戲的下場就是身死道消,學派一蹶不振。
看見眾人的反應,劉襄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說道:“凡太學生需將親屬朋友資訊登記在冊,太學生花名冊一份由太學儲存,一份由太常署儲存。”
“太學生若有違反漢律者,依法處置,太學博士官不得徇私求情。在校太學生若有聚眾過百之遊行活動,需得太學與丞相府批准,私自聚眾過百遊行者,一律開除學籍,永不錄用。”
在劉襄看來學子的運動感性大於理性,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成為權力鬥爭的工具,長遠來說不利於大漢的穩定統治。
劉襄作為後來之人對於這把雙刃劍心有餘悸,漢朝的太學生運動,明朝的東林士子都被有心之人利用過。
在劉襄看來太學生就好好學習,忠於劉氏皇族即可,然後再經過幾年磨練,為大漢發展貢獻自身力量。
不過聽到劉襄的這條規定後,在座的博士官卻猶豫不決起來了,他們內心十分的抵制,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