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開設太學(第1/2頁)
章節報錯
長樂宮,溫室殿
此刻殿內正在舉辦筵宴,諸子百家名士濟濟一堂,笙簧齊奏,正所謂:君臣交歡情更暢,風光曉弄樂偏多。
九鼎重新現世的訊息使得這些不願出仕而隱居山林的名士紛紛現身長安,素有“聖天子”美譽的劉襄自然要設宴來宴請這些名士。
在座的百家名士雖說無官職在身,可他們在大漢的影響力可一點也不小,對大漢朝堂不少官員都有授業解惑之恩,就比如晁錯的老師就是法家名士張恢。
漢承秦制,漢朝建立之初用的仍是秦律,對於秦律的種種弊端,漢朝統治者也是斷斷續續才廢除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維護秦王朝統治,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自由寬鬆的文化環境進行了管控,實行文化**。
頒佈詔令禁止私門收徒講學,同時亦禁止天下士人遊學、遊宦;並頒佈“挾書律”,規定私人不得藏法家以外任何學派的書籍,凡藏有法家以外的任何學派的著作處以腰斬、族誅。從而控制民眾思想,使天下學術陷入暗啞的困境。
漢朝政權建立不久,秦之諸禁漸漸開解,呂后臨朝稱制後方才廢除了“挾書律”,私學亦從地下轉向了公開,學術方開始自由發展。
然“攜書令”雖說被廢除,可書籍卻仍很稀缺,普通百姓無從致書以觀。若有慕聖賢之道者只能尋訪德隆望尊的名士,向他們請教學問。
歷史上申公於魯地傳授《詩經》“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韓安國年幼時專門在在鄒縣田生之處學習《韓非子》和雜家的學說。
劉襄舉起案几前金樽站起身來,環視四周,緩緩說道:“朕以渺渺之身承天子之尊,登基以來夙興夜寐,不敢有所懈怠,恐德行有失,有負高皇帝。”
“在座諸公執德沖虛,操尚清遠,乃當世聖賢,朕尚未登大寶便仰慕如泰山北斗。今日朕與諸聖賢坐於一殿,倍感榮幸,朕當敬諸聖賢一樽。”
在座的諸子百家名士對於劉襄的舉動無不動容,大受感動,連忙舉起案上酒杯,眾人一飲而盡。
酒罷,張恢起身對著劉襄躬身一禮,喟然嘆曰:“陛下真乃聖天子!在下枳縣野人,於國無功,得陛下如此聖恩,不勝愧赧!”
劉襄見狀連忙回禮,沉聲說道:“張恢先生此言差矣!先生通曉刑名之學,在河內、潁川諸郡開山門而廣收門徒,為我大漢培育無數人才。先生身體力行聖人之道,自然是當世聖賢。”
在座的諸子百家名士對於劉襄的舉動大為受用,紛紛開口稱讚起劉襄。
“昔者禹一沐而三捉髮,一食而三起,以禮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陛下待我等如此周到,堪比禹皇。陛下得九鼎,真乃天命民心所歸啊!”周術沉聲說道。
“今我大漢風調雨順,民有餘糧,四方蠻夷不敢侵擾,實乃盛世氣象。此氣象乃陛下晝夜操勞不息,察吏治得失,務存節儉之功。”白生拱手附聲道。
“諸公所言朕受之有愧,朕聞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今諸公隱於山野,朕求而不得,此乃朕德行不足,朕心甚愧!”劉襄長嘆道。
在座眾人聽聞劉襄此言,頓感尷尬,隱居山林而不出仕的是他們,剛才誇讚劉襄德行的也是他們,現在他們言行不一,完全不是聖賢所為。
見在座眾人尷尬之態,劉襄繼續說道:“朕欲聘請諸公為我大漢博士官,不知諸公願否?”
“陛下乃聖君,我等自當從之。”眾人拱手恭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