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推恩令(第2/2頁)
章節報錯
“既然燕國繼承問題已經解決,諸位以為燕王的諡號該定為什麼?”劉襄開口問道。
諡者, 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 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古代君王的諡號大致可以分為褒善、貶惡、同情三類。
歷史上燕王劉建死後的諡號是“靈”, 縱觀整個古代史, 諡號“靈”字的都不是什麼好人。
晉靈公春秋五霸晉文公之孫。搜刮民脂民膏以雕刻城牆;居高臺之上以彈弓彈射行人,而觀看他們為了躲避彈丸四處奔逃的場景;廚師因為未能短時間煮熟熊掌,被大卸八塊。文公霸業,從靈公時,便開始衰落。
齊靈公,隨意廢立引齊國內亂,使得崔杼得以把持朝政,間接使得田氏對齊國影響力變強。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使得趙國強盛,得諡號“武”;廢長立幼,將趙國一分為二,使得諸子相殘,自身餓死章丘沙宮,得諡號“靈”。
凡是諡號“靈”的諸侯王,基本上都讓國家陷入內亂動盪,燕王劉建被賜諡號“靈”,顯然是呂后帶有個人感情而為之。
“回稟陛下,燕王多年來在燕國一直恪盡職守,保境安民,卻年不過二十而薨。蚤孤短折、恭仁短折為哀,燕王建的諡號應為‘哀’。”張蒼緩緩說道。
“善。”劉襄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歷史上的齊王劉襄錯失帝位後,便氣憤而亡,漢文帝劉恆給劉襄的諡號就是“哀”,沒有想到如今自己要賜給燕王“哀”這個諡號。
“若是無事,那便退朝吧!”劉襄沉聲說道。
“回稟陛下,臣有一事上奏。”剛剛因為妹妹成為皇帝嬪妃, 而被升為中大夫晁錯起身恭敬道。
劉襄看見晁錯起身, 心中一緊。歷史上晁錯可是主張強硬削藩,間接造成七國之亂的。
晁錯對漢景帝言“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 禍小,不削其反遲,禍大。”雖說如今天下諸侯國已然沒有吳楚那樣的強藩,可劉襄也不想因為諸侯王造反,而使得自己落一個殘害劉氏宗親的罵名。
“愛卿請說。”劉襄穩了穩心神,開口問道。
晁錯都已經起身了,他總不可能讓晁錯把到嘴的話憋回去。
“啟稟陛下,臣竊觀天下之事,我漢家天子皆是仁義之君,行聖王之法,天下人心無不歸附。 然自高皇帝開國以來,屢屢有諸侯謀反,擾亂天下,禍及黎民。”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餘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屢有諸侯卻不感念高皇帝恩情,興暴兵,墮社稷,毀宗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狶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綰最弱,最後反。”
“諸侯王謀反,蓋諸侯國疆域廣闊,而有逐利之徒效仿周朝說客,蠱惑諸侯王反叛。諸侯王忠於漢家社稷,說客忠於爵位財寶,此說客之過也!”
“天下熙攘皆為利往,說客又無法根除,故而臣愚以為:若要天下昇平,諸侯王不受蠱惑,唯有陛下行仁義之道,令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
“臣以為劉氏宗親皆忠於漢家天下,同姓相親,斷然不會拒絕推恩之舉。如此就能使說客無法挑撥劉氏宗親的感情,劉氏宗親也能更加和睦。”晁錯緩緩說道。
晁錯的話出乎劉襄的意外,晁錯並沒有提出激進削藩之舉,反而將諸侯王謀反現象歸咎於說客,提出天子推行推恩令是解決這一現象的唯一辦法。
使得諸侯王無法拒絕推恩,畢竟每個諸侯王麾下都有一堆說客,他們不接受推恩,便是有謀反之心,便是不顧忌劉氏宗親間的感情。
喜歡漢威天下之劉襄請大家收藏:(漢威天下之劉襄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