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

三子開國建社稷!

整個宣室殿一片寂靜,沒有一位朝臣開口應答劉襄的話。

群臣聽完劉襄的話,心中掀起萬丈波瀾,不禁感慨,皇帝好手段!

先讓他們圍繞燕王繼承的問題進行探討,等到他們爭論不休、無法得出統一結論時,皇帝再以維護漢家社稷和劉氏宗親的理由,提出將燕國一分為三,讓群臣根本沒有辦法反駁。

萬事開頭難,若是在燕國王位繼承問題上開了個頭,其他諸侯王的子嗣恐怕就會爭先恐後的將燕國之事宣之於眾。

以民間輿論逼迫自家父王效仿燕國之事,將封國平分,使得自身未來也能成為一方諸侯王。

庶子的地位向來低嫡子一等,即便是皇家也是如此。諸侯王哪一天嗝屁了,庶子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新王隨便給分一點家產,全憑自身努力生存,熬上幾代人,家族後代也就淪為市井俗人了。

即便是嫡子,待遇也遠遠比不上能繼承王位的嫡長子。若是他們能夠與嫡長子一起平分自家父王的封國,除嫡長子外的嫡子和庶子們肯定是萬分樂意的。

然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一代二代還好,可到了三代四代,原有封國就被這一脈的諸侯王子孫分成一個個小封地, 地位也會一落千丈。

沒有臣子敢第一個開口, 都在等著其他人開口。能跪坐在宣室殿的臣子頭腦都不簡單,他們都懂這個“推恩”會對諸侯國的未來造成致命傷害。

這可是會吸引諸侯王的火力的壞差事,諸侯王不敢找天子事,可不妨礙他們找臣子的事。

“陛下聖明!臣以為此舉極為妥當, 既可維繫劉氏宗親感情, 又可拱衛漢家社稷。”

低頭不語的群臣,聽到有人出聲贊同, 無不側目觀之, 想要看看是何人如此有膽識,敢做第一個附聲贊同之人。

出聲贊同劉襄話語的正是繡衣都尉朱昕, 看到是朱昕後, 群臣也不覺得吃驚了,繡衣都尉乾的本來就是得罪人的事情,自然不怕被劉氏諸王怨恨了。

繡衣都尉掌管繡衣衛, 透過五銖錢盜鑄與淮南王謀反兩件大事,繡衣衛威名遠揚,朝臣提及繡衣衛無不膽戰心驚,恨的牙癢癢,卻不敢出口謾罵。

“臣亦以為陛下此法妥當, 此仁德舉必會被天下人誇讚。”張蒼附聲道。

張蒼如今已是古稀之年,雖說仍然精神抖擻,可說不準哪一天就掛了,他也要為自己的後代考慮,讓自己家族不至於中道衰落。

而這世上最大的靠山無疑是皇帝,皇帝一句話就可以決定一個家族的命運。

張蒼如今也做了一年右丞相了,對劉襄有所瞭解。張蒼堅信劉襄這位年輕皇帝以後的成就不會遜色於始皇帝,高皇帝,故而在這個時候冒著得罪劉氏諸王的風險支援皇帝的決策。

“臣以為妥當!”

“陛下此舉堪比堯舜, 真乃仁德之舉!”

“陛下聖明!”

百官之首的右丞相張蒼既然已經出聲支援, 來攬下得罪諸王的鍋, 群臣自然爭先恐後的支援劉襄的話。

“既然諸位愛卿都以為沒有問題,那便將燕國一分為三吧!諸多細節由丞相府和宗正負責。”劉襄沉聲說道。

“陛下聖明!”群臣恭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