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這玩意看起來似乎和歌劇有點像。

但其實相差極大。

都是靠音樂去表達“劇”的,但歌劇的核心是音樂,所有的功夫都需要放在演唱演奏上,對錶演者外形要求不高,更多是側重於音樂本身,很可能導致演員形象和人物形象完全不符。

而音樂劇更加強調整體。

相比於歌劇更追逐音樂本身的東西,音樂劇更加註重的是透過音樂去表達“劇”的東西。

兩者側重點不太一樣。

但並不是說音樂劇就不注重音樂,歌劇就不注重舞美造型燈光。

只是權重比不同罷了。

而且。

實際上,音樂劇所表演起來的聽感,與其說像是歌劇那種純粹的古典音樂,不如說更像是流行音樂。

欣賞起來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大概就是透過流行音樂去講述故事。

和歌劇一比,欣賞的門檻成倍降低。

非常的通俗。

放在綜藝裡就十分合適。

欣賞門檻很低,觀眾接受度會很廣。

而且,聽起來就很高大上,很有b格。

觀賞的角度來說,歌劇的觀眾更多是深度愛好者,或者業內人士。

大多是抱著欣賞藝術的感覺去,多數情況下,觀眾對樂曲旋律其實很熟悉,一般都是去看歌唱家如何以自己的藝術造詣去詮釋作品。

而音樂劇則有著很強的故事性,尤其是經過了百老匯時期的發展,現代科技的發展,讓音樂劇的舞美造型與音響效果更加完善,震撼感和代入感更高。

而這次綜藝中,對與舞臺造型,道具,燈光的設計,就十分的認真嚴肅。

“傑哥,你看這樣的設計可以嗎?”

道具師將設計的燭臺遞給李少傑。

李少傑皺著眉,仔細審視著。

《歌劇院的幽靈魅影》是一個很典型的哥特式愛情故事。

哥特,是一種風格,運用十分的廣泛。

音樂服裝字型美術繪畫凋塑建築文學等等等等......

如果不瞭解的,很容易將其與巴洛克風格產生混淆。

簡單敘述一些哥特風格的話,那就是陰森,神秘,恐怖,詭異的感覺。

如果是場景的話,那就彷彿是在陰森黑暗的密林深處,一座陰暗的孤堡,黑貓在院門趴著,門前是一座正在滴落鮮血十字架,十字架上面落著一隻烏鴉。

驚悚詭譎,神秘陰森。

而文學上,哥特式文學和浪漫主義有些相反。

不會從正面描繪理想社會,道德觀念。

而是經常會反向探索,注重揭示描繪一些邪惡的,陰暗的東西。

或者是一些有頹廢,冰冷,陰暗,壓抑的內容。

說起哥特風格的人物或者藝術作品,其實很多人都看過。

比如《剪刀手愛德華》。

在音樂上,則會瘋狂的採用大量偏離旋律線的不協調音,彷彿對一切傳統音樂的內容極端藐視,在表演的時候,也需要有一種偏激的狂亂,去展現獨屬於哥特的生命與愛慾的荒涼。

但這種瘋狂,恰恰是需要極其細膩精巧的冰冷美感做基底的。

不是撒潑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