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國號為“原”與存亡一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一次,韓庚和鍾全得到召喚之後,用最短的時間地點“邯鄲”算是一件好事。側面證明哪怕有點小心思,還是向智瑤坦露了服從的一面。
當然了,也能是韓庚或鍾全在迷惑智瑤,用這種以身涉險的方式獲得信任。
包括楚國在內,現存的國家都有派人參加智氏的開國大典,不止得知使用的國號是“原”,還確認智瑤沒有改氏。
對諸侯來說,智氏復國是預料當中的事情,感到意外的是韓氏歸入原國。
那樣不止是智氏取代了晉國,新生的原國還是一個兼併了仇由、中山、衛國和大半個齊國的強大存在。
媯姓陳氏一樣有派人參加在“邯鄲”舉行的儀式,作為使節的田恆……,也就是陳國儲君,他還向智瑤明確表示隨時可以退出東萊。
關於搬家這一件事情,媯姓陳氏前前後後已經幹了三四年,他們從中原遷徙走了約十八萬人口,物資更是不計其數。
正是因為媯姓陳氏一直在做遷徙的事情,智瑤才沒有發兵滅掉剛剛復立不久的陳國。
這一次,媯姓陳氏表現得相當識相,然而智瑤卻知道他們肯定有另外的盤算。
比如說,原國要是扛不住諸侯聯軍的攻擊,媯姓陳氏非但不會走,他們還會成為聯軍的一份子。
不管怎麼說,剛剛登極的智瑤沒有留在“邯鄲”享福。
參與開國大典的六萬大軍,他們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出征,隨後在大野湖區域會合了一萬左右的騎兵,合兵七萬繼續向“茅”開進。
這七萬大軍,裡面全是智氏的家底,也就是沒有韓氏、狐氏和鍾氏參與,連帶重新出現的範氏以及中行氏一樣不在其中。
範氏與中行氏?士皋夷一直在祭祀範氏的祖先,只不過是改成了凡氏,他們得到智瑤的允許重新使用範氏;中行寅還健在,他們以後會是原國公族的一員,用的卻是中行氏。
相信在“茅”的趙毋恤和在秦國那邊的趙伯魯得知範氏和中行氏重新現世,一定會心情無比複雜。
這一次,趙毋恤帶著五千騎兵參與在“雍丘”舉行的會盟,隨後也成了聯軍的一份子。
當然不是現存的國家都有參加聯軍,比如陳國和宋國就沒有加入進去。
宋國並非明確拒絕,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理由進行拖延,接下來就看即將爆發的戰爭是什麼走向,一旦是聯軍佔據優勢,宋國成為聯軍一員就不可避免。
騎牆嘛,真不是隻有鄭國會,逐漸變成實力不尷不尬各個國家的一種常態了。
鄭國倒是有參加聯軍,只是他們暗地裡依舊保持與原國的聯絡,並且表達了用“南燕”置換“祭”地的決議不會改變的態度。
一切的種種只是說明一個事實,諸侯並非鐵板一塊,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訴求。
多個勢力的聯合,看上去好像挺威風的?事實就是內部也會亂糟糟。原因就是一個勢力就有一種訴求,本身的矛盾就不少,不會因為進行聯合就讓以往的矛盾消失了。
以前的晉國就挺明白,他們有著眾多的小弟,用途卻是收取“貢獻”為主,哪怕召喚一起出徵,眾多小弟一般只是作為啦啦隊的存在,沒有奢望小弟們能夠出多大的力氣。
跟晉國打了百年爭霸戰爭的楚國同樣明白那個道理,楚國的做法卻是另外一面。
楚國對待小弟歷來粗暴,並且極度喜歡吞併盟友。關於這點,相信諸侯不會那麼快就遺忘了。
來自諸侯的使節團,他們在原國大軍駐紮在“乘丘”後,接受完原國君臣的款待,才脫離趕往“茅”向自家的君主覆命。
所有隊伍之中,魯國的使節團存在感最強。
以當前局勢,魯國看上去已經陷落大半,乃至於都城都被原國所佔領。
他們的使節團參加原國開國大典以及智瑤登極時沒有搗亂,儀式結束之後則是開始了哭鬧,一再上演魯使哭“原”庭的戲碼,詭異的是沒有表態退出聯軍。
魯國會不會亡國,取決於在“茅”的會獵結果。
而原國立國之後的第一戰,馬上就要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