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立國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要進行立國之戰,智瑤卻是隻帶七萬眾,排場方面似乎有些不夠啊?
然而,原國西境有兩個“師”和萬餘騎兵,北面則是有兩個“師”和兩萬餘騎兵,國內還有接近四個“師”正在剿滅魏氏殘餘。這些兵力合起來就是六萬多。
所以,原國現階段有作戰任務的部隊約在十四萬左右。
智瑤親率的這七萬眾,其中的四個“旅”是常備軍,數量達到六千戰兵;有一個滿編軍團,他們的著甲率達到百分百,乃至於隨軍倉庫中還有備用的五千餘套甲冑;餘下就是兩萬騎兵,以種類來說算是輕騎。
聯軍方面,楚軍的數量約是四萬,剩下的便是各諸侯帶著參加“雍丘會盟”的部隊。
他們原本擁有八萬左右的兵力,一路被智氏的騎兵襲擾,折損的人手並不是太多,約是兩千左右,部隊整體上卻是疲憊狀態。
在得知原軍駐紮“乘丘”之後,楚君章陷入了一種猶豫。
可以選的話?楚君章還是比較希望能夠有一段休整期,他們之前都已經越過“鹹丘”,後面又掉頭回到“茅”,期間真沒少折騰。
然而,有那麼一兩個人講了很是有理有據的理由,勸導楚君章選擇率軍北上。
在原軍這一邊。
“歷時愈久,與我不利也。”孫武說道。
按照常理,諸侯應該在向國內調兵?等於時間拖得越久,聯軍的數量會增加到越多。
哪怕原國現在有三個方向需要留兵警戒,並不代表智瑤無兵可調,只是什麼都講究一個價效比,玩不好則就變成一種添油送人頭了。
這麼說吧,智瑤再繼續從國內抽調兵力,要麼是耽誤秋季的農事,不然就會造成某些區域出現國防空白,經過比較嚴謹的謀劃和計算,才最終帶著七萬部隊南下。
暫時擔任客卿的范蠡說道:“聯軍來回奔波,我軍亦是襲擾不斷,恰是疲憊之時,何不即刻南下?”
孫武看了一眼范蠡,目光與智瑤對視時,補充道:“此戰唯以堂皇正戰,方為立國之戰。”
使用各種偷襲之類的手段,諸侯輸了也不會甘心,極可能還激起他們同仇敵愾的心理,不久之後組成聯軍再行進犯。
會獵正式開始之後,雙方擺開陣勢進行交戰,以力相敵,誰輸誰贏,戰力高低罷了。
智瑤知道孫武說得很對,當即下令全軍明日開拔,同時派出使者前往聯軍處,告知諸侯己方正在往“茅”趕路的事實。
根據智瑤所知,即將作為戰場的“茅”是種一馬平川的地形,森林肯定有,只是並不顯得多麼密集,確確實實是一個交戰的好場地。
“諸侯明知道我這邊騎兵眾多,怎麼還選擇地形平坦的‘茅’來作為交戰場地?”智瑤現在比較困惑這個,覺得有必要派出足夠的偵騎以及斥候前往探查。
翌日。
大軍吃完朝食又歇息了約兩刻鐘的時間,兩千騎兵作為前導先行出發,隨後步騎混著一塊浩浩蕩蕩動彈起來。
“周邊亦是需有斥候警戒。”智瑤這一次想跟敵軍打正面交戰,誰也不保證敵軍會搞點什麼。
沒有軍隊在行軍狀態下會是全副武裝的模樣,肯定會脫下甲冑,重一點的兵器也是暫時離身,甲冑和重兵器一般是讓隨行的馱馬或是馬車幫忙攜帶。
那是行軍狀態以輕便為主,要不然負重太多,行軍速度太慢的同時,等待面臨作戰也沒有剩下多少體力了。
所以了,所謂的遭受埋伏,其實就是在不穿甲冑與重兵器不在手時,猛然間出現了敵軍,哪怕敵軍還有點距離,己方也需要穿甲與獲得兵器的時間,一般不會有什麼戰鬥隊形可言,遭遇到了有準備打沒準備而已,並不是近到箭矢可達的距離才叫中埋伏。
以前智瑤總是對敵軍進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攻擊,自己屢屢用這種方式佔便宜,怎麼都不可能見到己方軍隊遭遇到相同的打擊,派出足夠的斥候在周邊巡視也就成了必要。
事實證明智瑤的防備做對了!
“君上,十里外出現代騎,約二十里之外另有楚軍。合兵約萬餘眾。”
這個是斥候發現了趙氏的騎兵,需要耗費時間趕回稟告估測出來的間距。
那麼,原國的斥候應該是在二十里外或三十里外就發現了對方?
“乘丘”跟“茅”的相隔距離約是八十里,原軍出發後的一個時辰左右發現敵軍,等於原軍距離“茅”還有六十里左右?(步行一小時約5公里,原國500米一里,1000米一公里)
現在不確定的事情是,對方發現原國的斥候了嗎?
如果楚軍和代軍知道自己暴露了,他們是選擇掉頭走人,還是徑直逼上來?
這個要取決於來的聯軍有多少,萬餘是前鋒,後面還有更多,或者只有萬餘眾。
只是萬餘的話,除非他們不知道己方已經暴露的事實,要不然沒有可能繼續向前了。
“武,率五千騎兵向西,如敵軍逼來,尋機側擊,抑或糾纏;如若敵軍與前鋒交戰,需以援救。”智瑤做出這樣的反應。
程武應了聲“諾!”,拍馬去調集部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