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國號可能變更與圖謀未成(第2/2頁)
章節報錯
十四萬兵力中,大概十萬用在應對諸侯的交戰以及攻打魯國,剩下的四萬正在剿滅還在抵抗的魏氏殘餘。
看動用的總兵力,好像比智氏沒有化家為國之前還少?那個是一些地方必須要有駐軍所導致,以至於能夠進行野戰的部隊數量就十四萬。
其實說白了,智氏不止要應對諸侯,同樣需要防著點韓氏、狐氏、鍾氏或哪個原本屬於晉國的家族;韓氏、鍾氏狐氏也不可能對智氏完全放心。
這樣一來,有些兵力被浪費是一定的事情。
哪天唐國的局勢穩定下來,又或是智瑤使用了什麼手段快速取得韓氏、狐氏和鍾氏的信任,情況才會出現轉變。
唐軍花了兩天的時間攻下“負瑕”這座城邑,留下少數維穩的兵力之後,智瑤率軍向“曲阜”進發。
攻取“負瑕”只是耗時兩天?這是魯人的戰鬥力本身就挺差勁,再來就是事先沒有預料到有人會前來攻城了。
在智瑤抵達“曲阜”時,以楚國為首的聯軍才剛剛進入魯國地界。
事先,魯君寧有派遣使節到智瑤這邊,詢問智瑤為什麼要攻打魯國。
凡事需要講究一個先後順序,也就是因果關係,對吧?
魯國在“雍丘會盟”跟各諸侯結盟,他們的結盟就是對了針對唐國。
唐軍是在魯國參與聯盟之後才實施入侵,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是一種自衛反擊啊。
結果,魯國再一次無視了自己先要與唐國為敵的實事,還有那個臉來問唐國為什麼要入侵魯國。到底是魯國君臣太天真,或者是拿唐國君臣當傻瓜?
這一次,魯國君臣又表演了他們的傳統節目,大概就是“錯的不是我,是這個世界”,“口嗨是我的事情,你怎麼能打我”,隨後就是“爸爸,救我!”之類的。
之所以說那些是魯國的傳統節目,其實就是曾經的晉國在魯國這邊遭遇到太多次相同的事情,今次變成楚國去頭疼而已。
按照楚國君臣本來的計劃,他們壓根沒有立刻北上的心思,想的是趕緊在吳國的屍體上搶肉,再速度平息國內的叛亂,真要討伐唐國也是至少三年之後的事情了。
問題是魯國君臣輪番祈求,搞到後面在諸侯面前放聲大哭,弄得剛剛成為盟主的楚君章尷尬又氣惱,再不願意也只能率軍北上了。
說起來,楚國是在時隔一百三十多年又一次擔任有中原國家結盟的盟主。
在前597年,楚軍在“邲之戰”與晉軍的交鋒中取勝,一度壓服了中原列國,距離“問鼎輕重”的成功好像只差了一步。這是楚國在春秋時期的高光時刻,奈何晉國很快就緩過氣來,雙方連續在鄭國境內爆發大戰,直至又在“鄢陵之戰”失去了霸權。
目前,約有一萬八千餘唐國騎兵分散一路襲擾聯軍,一再拖慢聯軍的行軍速度是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哪怕是抵達“曲阜”,他們的後勤線好像也得不到保障。
當然了,不救援魯國好像又不可能?真對魯國的危急視而不見,他們的結盟豈不是成了一個笑話。
魯國君臣每天都要上演一哭二鬧的戲碼,搞得搞得列國君臣無比煩躁。
最後,楚君章想了一個辦法,派遣使節前往智瑤處,邀請唐軍前往“茅”會獵。
魯國君臣當然迫切地想要解“曲阜”之圍,要命的是楚國跟其他國家不一樣。
楚國有需要的時刻可以不顧臉面,比起進軍“曲阜”再被切斷後路,他們寧願魯國君臣每天哭一哭鬧一鬧。
所以是,智瑤的企圖好像失敗了?某種程度上又沒有完全失敗,至少讓諸侯明白楚國還是他們認識的那個楚國,隨時隨地都能吼嗓子“我蠻夷也”對一些事情不認賬。
“聯軍返至宋境,寡人應當如何?”智瑤在問的物件是范蠡。
說起來,范蠡北上的時間已經不短,卻是在唐軍圍困“曲阜”期間才投效唐國。
范蠡一見到智瑤就搶先進行預告,說楚國一旦意識到危險不會輕易北上。
看樣子,果然是被范蠡料中了。
智瑤對范蠡的投效高興又遲疑。
高興?當然是智瑤有著所有穿越者都會有的收集癖。
至於說遲疑,別忘記智瑤一度懷疑范蠡是楚國派到越國的間諜。
范蠡第二個話題是勸諫智瑤對國號的選擇必須慎重,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智瑤本可以使用“原”這個無可挑剔的國號,認祖歸宗又復立母國誰都無可指摘,怎麼能夠在這種事情上給世人留下話柄呢?
講實話就是,范蠡已經不是第一個那麼勸諫智瑤的人,弄得智瑤無比的鬱悶。
老實說,一兩個人那麼講也就算了,好些人……尤其是有智慧又有見地的人一再勸諫,智瑤覺得自己是該慎重進行考慮。
尤其是,智瑤暫時還沒有將取什麼國號送到周王室,進行更改固然有點丟面子,似乎也是一種胡鬧,但總比繼續錯下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