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國號可能變更與圖謀未成(第1/2頁)
章節報錯
所以是,第二個五年計劃又要往後推延?
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誰也不清楚接下來的戰事規模會有多大,並且絕不可能按照智瑤的期望那般,戰爭只在魯國境內進行。
改了旗號的唐軍,韓氏、狐氏和鍾氏的部隊連制服都沒有更換,直接從衛地發起對魯國的攻勢。
魯國著實沒有想要戰爭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僅是半個月的時間而已,唐軍已經攻到了“負瑕”。
這個“負瑕”在“曲阜”的西邊,算是“曲阜”在西邊的最後一座城池。一旦“負瑕”失陷的話,等於說“曲阜”這個魯國都城就要面臨直接又致命的威脅了。
人在國內的魯國大臣,他們以為邊境城邑已經陷落,打從事實上唐軍並沒有一個又一個城邑慢慢打過去。
唐軍進行的是一種“蛙跳戰術”,說白了就是並不對每一個目標進行攻擊,僅是選擇那些必須攻打的區域動手,其餘暫時放過,等著後續部隊前往攻取。
這樣的戰術可以更快打到“曲阜”城下。
至於說為什麼不是直接突襲“曲阜”去攻打“負瑕”,單純的原因就是唐軍不能在背後留下那麼一個威脅。
很簡單的道理,一旦突襲無法拿下“曲阜”,並且讓“曲阜”堅持到援軍抵達,屆時唐軍將會變得進退不得。
所以了,拿下“負瑕”有絕對的必要,保證留有退路的同時,也是阻擊諸侯支援魯國的一個安排。
再有一點,智瑤不選擇突襲“曲阜”的原因,其實就是為了逼迫諸侯必須救援“曲阜”。
如果唐國一開始就將“曲阜”攻佔,乃至於是滅掉魯國的國祚,諸侯會不會前來救援將成為一個未知數。
諸侯的聯軍不北上,智瑤怎麼將戲唱下去?
可以將這一戰視作唐國的立國之戰,唐軍打得越漂亮越好!
“諸侯已在北上,合兵約有八萬之眾。”孫武被任命為國尉。
現在唐國的官職幾乎全是新的命名,就任者需要搞清楚自己的職銜到底有什麼權利,有需要擔負什麼責任。
智瑤玩的就是三公九卿制度,只是礙於一些原因需要對周王室的官職名稱進行規避。
三公就是:大將軍,執政和司徒。
很好理解,大將軍就是國君之下的軍隊最高統帥;執政則是負責管理民政;司徒的的一些許可權跟執政重合,可以視作執政的副手,又專門負責徵發徭役,監管田地耕作。
九卿排名不分先後,分別是:士師、御史、司寇、國尉、內史、中尉、田部史、宦者令、中司馬。
具體有是負責什麼,又有哪些權利,套用西漢的九卿任職就行了。此處不作一一的連篇累牘。
孫武擔任國尉,說白了就是一種高階參謀,跟始皇帝期間的尉繚差不多。
官職名稱以及負責事項,以後肯定會出現變化。
畢竟,那是智瑤不得已之下做出的一種過度。
為什麼不拿出更先進的制度?其實適用才是關鍵,不是越先進的制度越好。
比如,智瑤不可能馬上施行郡縣制,需要一個穩妥卻是會比較漫長的過程。
“大野湖畔先行阻擊,務必拖至我軍攻取邊境各城。”智瑤說道。
孫武看向了狐解。
看一下在場眾人,韓庚並不在這裡。
韓庚已經回去封地,到底是集結新的兵力準備應對秦國,或者是起兵對抗唐國,只能說拭目以待。
同時,鍾全也不在。他去“新田”負責將晉君鑿遷徙前往“曲梁”安頓,同時也是負責將晉土化為唐土。
依舊由韓氏負責秦國?其實就說明好多事情沒有變化,包括該是哪一家的封地還屬於他們,之前的一些事情照舊。
這點令智瑤非常不滿意,關鍵在於很多事情現在急不得。
現場同樣沒有智徐吾的身影。他統率一萬餘兵力在“曲阜”周邊,尋找機會看能不能以偷襲或是突襲的方式拿下魯國都城。
駐紮在“負瑕”城外的唐軍則是有四萬餘,另有接近一萬八千唐軍在大野湖區域。
這一次,智瑤徵召的騎兵有點多,總數達到四萬餘,分了五成前往大野湖,兩成交給智徐吾指揮,剩下則是歸屬到韓庚手裡應對秦國可能的入侵。
另外,除了智氏之外,韓氏、狐氏和鍾氏都進行了新一輪的動員,唐國在這一可用兵力約是十四萬,有必要會進行第二波次的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