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為了教育努力二三十年,雖然說沒有將學堂開辦得到處都是,起碼先在“黃父”設立了許多可以求學的地方,後來又堅持開設武宮和學宮。

當今年代沒有搞普及教育的可能性,一來是社會條件不允許,再來就是資源不足夠。

關社會條件什麼事情,為什麼不會允許普及教育的存在?不是什麼知識神聖,純粹是貴族並不願意人人都能翻身。

利益既得者,他們最希望的就是社會一成不變,自己作威作福的同時,子孫後代一直作為人上人。

至於資源的不足就更好理解,不是書籍方面的不足,乃是師資上的缺乏。

一旦想要普及教育,一個鄉一座啟蒙的學堂都不夠,至少需要一座近一步學習的機構,隨後在都城擁有一座政治地位很高的學府。

兩宮在原國並不是學府,擔負的意義是用來進修的所在。

一座啟蒙的學堂,應付一個鄉的孩子,以原國的行政單位,幾個村約在五千人口左右才是一個鄉,裡面至少有幾百需要啟蒙的孩子吧?這樣的話,老師辛苦一些,一名老師教百名孩子啟蒙,一座學堂至少需要五名老師,還要有相關的行政人員。

到了學校的級別,學生的數量必然更多,沒有足夠的老師實施教學,能被稱為學校嗎?

所以,智瑤不缺紙張和書籍,缺的是原因辛勤培養未來花朵的園丁啊!

當前識字的人,乃至於掌握知識的人,他們才不樂意去當老師,在某個職位當高官不爽嗎?哪怕是成為胥吏也有更廣的上進空間,誰願意去當苦哈哈栽培未來花朵的園丁?

這不是智瑤提高各方面待遇所能解決的事情,要是給予太高的地位和太雜的權利,老師還能是老師嗎?

追根究底,主要還是當前識字的人還太少,等待某天識字率更高一些,擁有知識的人不再天然擁有更多更高的政治權力,甘於擔任培養未來花朵的園丁才會增加。

那樣一樣,其實就是陷入一個死迴圈。識字的人少,他們地位天然更高,沒有人願意去當園丁;沒有人想當園丁,哪來更多識字的人。

在諸夏,家族私塾的模式進行了兩千多年之久,著實不沒有原因的。

“我或許可以設立當官門檻,某個誰去哪裡當官之前,先在某地當多少年的老師?”智瑤想道這個,覺得是一個嘗試解決的方法。

行得通嗎?別管奇不奇怪,簡直是太行得通了!

沒辦法的事情,諸夏目前的生存環境很不錯,沒有太刻骨銘心的全民族悲慘事件,更加沒有哪個異族配拿來對比,不經過歷史陣痛很難了解普及知識的重要性。

沒有相應的空間,智瑤用一國之君的身份去強制某些人,天曉得他們會培養一些什麼人出來。

進行相關準備再發出倡導?信不信準貴族和貴族團結起來阻斷其餘階層,再蜂擁而上利用智瑤拿出的資源培養自己的後輩,掌握了知識的這些家族某天不是推翻智氏的統治,就該是讓原國進入憲政階段了。

說到底,智瑤是想讓非貴族階層也能擁有受到教育的權利,不是想要去加強單獨一個階層!

因為智瑤已經將封神的事情交給孫武,自然不能繼續給孫武加擔子了。

“什麼人來負責最為合適呢?”智瑤首先知道不能是外人,族裡的人血緣關係又不能太親近。

將教育的事情交給外人,等同於給他們結黨營私或培養忠實班子的機會。

如果將這麼大的事情交給血緣太近的人,無異於是在培養權臣。

思來想去之後,智瑤發現要麼是自己親自操刀,不然只能交給太子智開,並且相關的次級負責人員,選擇上需要慎之又慎!

“那就設立一個部門由我來開始做,明確任命太子為‘左’,屬僚可以從兩宮挑選……”智瑤不得不好好思考新部門要叫什麼名字了。

在新都選定地址那邊的智瑤開始將精力放在兩宮學子的視察和挑選之時,數十里之外的“濮陽”也在發生著一件大事。

一國君王沒有待在都城,城外卻是集結起了一支大軍。

這是兩個軍團規模的軍隊,他們將在舉行誓師之後開拔向東北,高舉戰旗將那裡的諸夏黎庶沐浴屬於原國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