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對燕國動手?肯定會動手,但是需要先派人把山川地理給摸清楚了。

有一張地圖能發現原國遭到了包夾,要說四處漏風則是沒有這麼誇張。

面對秦國那邊,原國在涇水構建起一道防線。當地的“侯麗”、“涇陽”、“麻隧”本身就能構成掎角之勢,秦國不出動個十萬八萬的兵力,很難對這一道防線構成威脅。

秦國有十萬大軍嗎?以當前的人口能夠拉起十萬人參戰,軍隊的素質以及武器裝備等等則會非常糟糕,秦人雖然野蠻卻還不是能征善戰的那支虎狼之師。

等於說,原有在涇水幾個城邑駐兵兩三萬,秦國想奪回涇水一線都有難度,再則原國隨時都能再增兵。

其實,原國西部的防線最好設在山林密佈的河西,但是都已經擴張到了涇水一線,能夠威脅到秦國腹地,哪有主動退後的道理?

原國的南邊,需要面對的首要強敵是楚國,並且不能忽視鄭國。

現在白公勝死了,楚國令尹換上了公孫寧。

這個公孫寧歷來親善鄭國,倒不是說會無條件傾向於鄭國,應該說很清楚在與中原的交鋒中,鄭國能夠起到的作用,會更願意花費代價拉攏鄭國。

“考慮到這一次是我獲得勝利,哪怕會讓諸侯更加忌憚,起碼能夠嚇得鄭國三五年內不敢立刻倒向楚國?”智瑤倒是希望楚國能夠對鄭國使用武力逼迫,然而楚國君臣應該不會那麼傻?

在智瑤的估算中,越國同樣需要時間消化戰勝吳國的果實,保守估計會耗時至少兩年。

東南那邊在春秋時代很邪性,比如吳國擴張迅猛,很快就能利用當地的人口和資源,納悶的是為了能夠利用四成左右的人力與資源,放棄了其它的六成。

簡單說,吳國對治下的人力以及資源利用效率很低下,偏偏還展現出能夠稱霸的局面,著實是有點神奇了。

不過,當時晉國和楚國都陷入頹勢,好像又能解釋吳國怎麼有了爭霸的資格。

智瑤找來了范蠡,問道:“如卿所見,越國日後當行何策?”

范蠡是原國的客卿。

客卿呀?說白了就是有一定建議權的客人,並不是什麼正兒八經的官職。

以當前貴族的節操,范蠡並不會隨意洩露越國的秘密,一些帶有猜測性的話題,則是會根據自己的認知,給列出一些認為可行的方案出來。

某種程度上來講,作為客卿有給出建議其實就是在漏底,利用話術和偽裝的態度,實際是欲蓋彌彰的作為罷了。

范蠡說道:“盟好楚國,共抗原國。”

這是范蠡已經瞭解到原國的強大,帶上了很強的自主觀。

原國那麼強大,諸侯沒有回過神來也就算了,知道原國的強大還不團結,互相損耗實力,再等來原國發兵滅國嗎?

當然了,以為是後世到書店或網路一查,能夠找到詳盡國家分佈圖的時代嗎?現在好些國家不一定有地圖,有地圖也不一定準確,他們想知道原國有多大的地盤,基本上全靠猜測。

地圖現在是一種戰略物品,不是核心高層別想看到國家疆域圖。

這樣一來,別說是外國的人,本國的絕大多數人不知道國家疆域有多廣才是一種正常情況。

“楚、越未必知曉君上治下之廣,屢戰皆敗則是昭然。”范蠡說道。

是啊,智瑤一直很用心在窺視楚國,一樣不知道楚國的疆域分佈到底多大,想要模模糊糊有個印象都需要有人經年累月實地走訪。

原國剛建立不到一年,之前智氏的擴張速度又太過迅猛,本國的疆域分佈圖都沒有畫出來,其他國家能知道原國多大才是有鬼了。

那麼,諸侯對原國的認知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比劃著手指頭,算一算智氏兼併了多少個國家,根據以往的認知來估算原國的疆域大小;第二種則是最直接,拿出原國的戰績來估算。應該說這種分辨方式更有用,遠比從疆域大小來猜測實力更合理。

畢竟,有些國家看著很大卻是個弱國,有的國家疆域不大卻是個強國。

年代越是古老,疆域範圍越廣就越強,自然是一個真理。牽扯到的是生存空間以及資源佔有率,小國連種糧食的地方都不多,養不活太多的人口,怎麼強大得起來?(得天獨厚除外)

智瑤開始統兵作戰起,小小失利或是區域性戰敗並非沒有,大戰則是屢次獲勝。

范蠡又說道:“立國之戰,原軍人人穿甲。”

智瑤覺得自己一葉障目了,有諸侯會聯合的猜測,僅是知道原國太強,說不太清楚主要體現在哪一方面。

僅僅是原軍誇張的著甲率,諸侯就該感到提心吊膽,還用去看其它方面嗎?

有那麼一件事情,因為原軍大批次列裝布面甲的關係,一開始聯軍還以為原軍著甲率不高,交戰之後才知道布料裡面有甲片。

智瑤說道:“如寡人行使邦交,可得成效?”

范蠡想了一小會,答道:“君上魯地撤兵,歸還魯國之土,或可迷惑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