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該拿魯國怎麼辦?(第2/2頁)
章節報錯
以時間節點來算,好些人的腦子還沒有轉過彎來,行事作為依舊是用春秋的那一套。
也就是說,席捲天下不是主流,一些時代精英追求的還是一種打服諸侯,成為諸侯老大的理想。
直白點講,他們玩的是一種爭霸,不是大一統。
關於“大一統”的理論,第一個提出這個觀點的人是管夷吾,後來曾子也強調過,更後來呂不韋也提到過,秦國朝堂認同並身體力行。
所以,原國放棄吞併魯國,也許可能迷惑到諸侯,並且改善世人對原國的印象。
智瑤說道:“魯國……實難為友。”
到現在智瑤都沒有搞清楚魯國君臣的腦回路,明明以前需要來自晉國的保護,偏偏好幾代魯國君臣就是愛跟晉國過不去。
到近期,擺明了就是原國一家獨大,魯國君臣害怕被吞併是應該的,不加掩飾先後親近吳國、楚國和越國,跟在吼“原國,來打我啊!”有什麼區別嗎?
與魯國形成對比的是鄭國。
鄭國君臣不知道原國對自己的威脅有多大嗎?他們就知道少說多做的道理,一邊悶聲玩命備戰,另一邊又沒有明確表態,乃至於極力解除來自原國的敵意。
范蠡臉色很奇怪地說道:“滅魯易,治魯難也。”
還真是那樣!
魯人有屬於自己的驕傲,他們能夠聽到的東西也比他國黎庶多得多,思想歷來不是那麼“純潔”的。
到現在,原國還沒有全面佔領魯國。
智瑤從一些資訊反饋得知一點,實施佔領的一些魯國區域,魯人倒是沒有進行激烈的武力反抗,只是著實太過能說會道了啊!
粗俗點來講,魯人不用武力反抗原軍的統治,他們就是一再“嗶嗶”個沒完沒了。
因為輿論的關係,原國在齊人身上使用的招術,到了魯人身上效果比較差。原因是魯人覺得接受官職和土地會被人指著脊樑骨罵,礙於臉面或是親戚朋友的關係,選擇合作的人有點少。
這一次,魯人覺得自己又一次勝了齊人,從前認為齊人惟利是圖可算是有了左證。
“寡人治下魯人逃奔者多也。”智瑤說的是以子貢為首的那一批人,他們在原軍對魯國展開軍事行動後,請辭的請辭,掛印而去的更多,留下的人比較少。
出現這種狀況,智瑤的內心其實波動不大。
愛自己的母國從來都不是什麼過錯,用實際行動展現出來是一種義舉,腦子再發昏的君主都不會親自開口謾罵,乃至於會假惺惺地進行讚賞。
後面,智瑤召集眾臣,提到關於魯國的解決方案。
孫武率先開口,說道:“有利有弊,弊大於利。”
魯國再弱,他們所處的地理位置對原國來說太關鍵,一旦放棄吞併魯國,別奢望魯國自此成為原國的忠心小弟。
智徐吾說道:“自古以來,魯人難處!”
答應做誰的小弟,專門找老大的不痛快,這就是魯國啊!
司馬穰苴直接嘲諷,道:“無人可治魯人之口。”
現場要說誰最尷尬,一定是范蠡了。
辛虧智瑤沒有把范蠡賣了,要不然范蠡會更尷尬。
沒有人提到眾多魯人從原國逃奔的話題,一來是難以指責,再來是多少有點習慣了。
當然也是魯人的逃奔對原國影響不大。
先前不是提到了嗎?魯人從智氏這邊離開是常態,智氏怎麼可能不防著一手,某人離開立刻有人無縫接任,算是他們對智氏……或者說原國做得貢獻之一了。
意見逐漸統一,認為魯人只要不武力抗衡,一張嘴巴可以慢慢治。
“想要左右魯地文化人的意志?孔子之後,好像沒有人辦到過。”智瑤暗自搖頭。
最後,司馬穰苴說道:“可使魯國君臣歸國,且以‘鄒邑’為食邑。如此一來,魯人齊聚於‘鄒邑’,不使他國可得。我亦可短時迷惑諸侯,再行邦交緩和,或可獲二三載喘息之機?”
智瑤認可,只是覺得不要將避戰表現得太明顯,免得搞出了弄巧成拙的一面,吸引諸侯立刻合兵再戰。
“或許,我現在更應該學魯人,嘴上表現得咄咄逼人一些?”智瑤心裡思考著,眼睛卻是看向了范蠡,有點拿捏不準范蠡到底是個什麼成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