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真的太希望有一段時間能夠來理順內政了。

其中,第二個五年計劃一拖再拖,不是智瑤願意拖,著實是沒有那個環境去施行。

如果能把其它內政理順,比如解決掉魏氏,再處理好韓氏、狐氏、鍾氏和其他家族,哪怕對外仍有徵戰,智瑤認為還是能夠將第二個五年計劃重新撿起來的。

這一次,原國對上諸侯聯軍,不止是用實力在硬撼,諸多的手段亦是層出不窮。

這些手段其實挺光明正大的。

所以,智瑤並不是只會玩陰謀啊!

看事態的發展,擺明了就是對楚國不利,並且楚國不止受到圍困的君臣以及殘餘危險,繼續下去也許整體的國家局勢會變得極度糟糕?

“君上,敵軍後撤十里。”孫武說道。

說的是葉公和鬥懷率領的這一支楚軍,他們最靠近被困聯軍的距離是十里不到,後面著實沒有能力繼續推進,乃至於再前進有可能連自己都陷進去,非常理智地選擇了後撤。

智瑤說道:“楚國後續援軍,來援鄭軍,俱在何處?”

孫武答曰:“後續楚軍已入宋境,鄭軍得知訊息而往,當是於‘商丘’會合。”

智瑤又問道:“宋國君臣可有答覆?”

原國肯定想讓宋國站在自己這一邊加入對諸侯聯軍的作戰,派人前往“商丘”進行邦交也就成了必然。

想來各諸侯也在拉攏宋國?

智瑤知道宋國君臣現在根本不會選邊站,仍然派人前往“商丘”盡力爭取,同時也在對宋國進行施壓,宋國哪怕不站在原國一邊,不能讓宋國選擇諸侯那一邊。

“宋國如若參戰,必是形勢明朗之時。”孫武說道。

那是宋國的背景成份,乃至於他們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前提。

智瑤說道:“不使宋國歸於諸侯,便是我之利也!”

目前比較有實力的國家不多,原國肯定是實力最強的那一個,再來的排序大概就是楚國、宋國、越國、鄭國,其他諸侯國變成可有可無。

那個排名隨時可能出現變化,勾踐能夠理順內部,或許能夠跟當前狀態下的楚國比肩。

同時,楚國君臣能解決內部的麻煩,僅以國力和動員能力類比,大概會變得跟原國只弱三分?

所以了,內部怎麼樣對一個國家來說太過重要,不然就會像楚國明明不弱,有力卻是使不出來。

孫武說道:“鄭國亦當爭取,無與之為友,不使之為敵。”

應該能夠想象到鄭國君臣的需求,以前鄭國被晉國和楚國夾在中間,實力不濟只能左搖右擺,他們肯定不想再過那樣的日子。

智瑤說道:“寡人早已派遣使節往‘新鄭’重申換地之誼。此番,鄭國君臣受困,必再有求與我。”

鄭國本應該站在比較有優勢的原國這一方,奈何智瑤表現出來的侵略慾望太大,致使不想遭到吞併的鄭國更有可能站在楚國那一邊。

倒不是楚國對列國有多麼友好,讀過史書的人,哪一個不知道兼併他國最多的就是楚國。

現在的情況是,楚國站在弱勢的一方,他們哪怕想兼併他國,面對有抵抗能力的國家,想來楚國不會蠻幹才對?

恰恰是楚國比較弱勢才讓鄭國不敢輕易站在原國一邊,一旦楚國無力與原國抗衡,接下來倒黴的國家極可能就是鄭國了啊!

兩人又交換了一些事情的意見,分別忙碌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去了。

智瑤在處理軍務時,得到通報,說是鄭國執政罕達求見,知道再一次分化諸侯的機會又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