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君臣又不傻!

對,沒錯,原國處理外傷的技術非常高超,關於這點過去幾年已經一再得到證明。

問題在於一點,楚君章送到原軍這邊救治,直接被挾持或許不至於,關鍵是要救多久呢?一旦救治花費個三五年乃至於更久,跟遭到挾持有什麼區別,偏偏有個正在救治的藉口,是不是遭到挾持都能互相嗶嗶。

白公勝說道:“原侯可使醫匠往我處?不論寡君結果如何,皆與原國無關。”

智瑤說道:“此事難成。非寡人不願,實為不能。”

楚國那邊害怕楚君章送到原軍這邊受到挾持。

原國也會怕送醫者過去楚營,楚國拿原國派去醫者做文章。

戰陣上殺死一國之君,儘管會遭到列國的抵制與忌憚,至少還能拿意外說事。

像是勾踐殺死夫差,怎麼洗地都沒有用,直接導致各國根本不想跟越國交往。

不對,魯國似乎並沒有受到影響,跟越國走得挺近?這卻是魯國出於迫切需要。當下最有可能幫到魯國的國家,只剩下一個越國了啊!

也就白公勝是個實在人,提議原國醫者去救治楚君章,無論什麼結果都跟原國無關,本身秉承的是說到做到,真沒有其它什麼心思。

智瑤講的也是實話。

各自存在忌憚與遲疑,雙方就楚君章的救治問題也就僵住了。

在白公勝離開之後,一直在場的孫武一再猶豫有些話要不要講出來。

從以往來看,楚君章的執政好像沒有什麼亮點,以楚國的境況來看,沒犯什麼大過錯就顯得極為難能可貴了。

孫武有在吳國任職的經歷,遠比原國這邊的一些大臣更加了解楚君章對楚國的重要性,有心建議智瑤找機會殺死楚君章,礙於人臣的身份不能直接講出來。

君主可以針對君主,一旦人臣針對君主則是大逆不道。類似的規則不止春秋時代適用,到了其餘時代的話,腦子沒壞的人臣一樣不會建議針對某國的君王。

那會出現一種情況,比如得到建議的君主,他們會不會想“今天你小子能千方百計要對付某君主,某天會不會針對我啊?”之類。

聰明人最重自保,人活著才能將理想實現,死了也就一切皆空。

孫武知道有些事情只能做不能說的道理,心裡開始思考怎麼針對楚君章,為原國剪除掉一個大患,再構思怎麼讓楚國大亂。

這個其實是孫武已經知道了智瑤的志向,想要席捲宇內使其歸一。

正是因為孫武知道智瑤的志向,要不然僅是打造強國,後續玩爭霸遊戲,著實無法吸引孫武用飽滿的熱情去參與。

打造強國以及玩爭霸遊戲,孫武在吳國已經玩過,沒有了太多的新鮮感,再玩一遍只會感到厭倦,還不如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修改和補全自己的兵書呢。

“君上,秦國出兵東進,合代國之兵,計五萬眾。”孫武說道。

這個訊息剛剛傳過來不久。

秦國這次東出有點意思,他們攻打的目標不是韓氏的封地,喊出收復舊土的口號,聯軍進兵到涇水區域,進攻的目標是中行氏的“侯麗”。

韓庚在彙報軍情的同時,率三個“師”出“輔氏”渡過大河,說的是已經在援救“侯麗”的路上。

收復舊土?秦君刺喊出這個口號很正確。

秦國約是在七年前失去涇水周邊的土地,等於秦國的核心腹地面臨威脅,他們之前沒有攻打涇水周邊是不想招惹智氏,目下晉國變成了原國,致使一切變得不一樣,攻打韓氏也是在進犯原國。

一定要跟原國開戰的話,出兵攻打涇水周邊不再成為一個問題,秦國上下肯定更希望奪回涇水周邊的城邑,免去秦國腹地遭受威脅,同時不用長途跋涉東進,再來是對會盟諸侯也有一個交代。

“‘侯麗’駐兵萬餘,且有‘棫林’、‘涇陽’作為掎角,短期無憂。”智瑤說道。

孫武接話,說道:“代王毋恤雖在秦國,所持之兵不過數千,仍有進犯我之北疆可能。”

以前,智瑤在滅掉代國之後沒有實施吞併,主要是吞併後需要耗費的控制成本太大,僅是進行了人口、牧畜和其它資源的掠奪。

代國原來的疆域成了無主之土?一些代國的殘餘重新冒出來,他們做的事情是修復家園,幾年過去並沒有南下復仇的慾望。

趙氏那邊明知道智氏沒有留兵控制代國各處,一直以來卻只是小心翼翼窺視,沒有實際的軍事行動。

智瑤說道:“今次,趙毋恤必出兵代地謀求統治。”

遭到驅逐以來,趙毋恤一直都躲得遠遠的,幹一些兼併小部落的事情,絲毫不敢鬧出太大的動靜,怕就怕引來智氏的注意。

因為長期東躲西藏的關係,趙氏這一支殘餘不能說完全沒有得到發展,只是取得的成就實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