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實話就是勾踐真的想跟智瑤合作殲滅陷在戰場的楚軍,只是當前楚軍的數量著實不多。

三四萬兵力而已,全滅也不可能對楚國造成傷筋動骨的局面。

另外一點,勾踐不得不怕楚國上下進入暴怒狀態,越國可不是原國,超大可能性扛不住一個暴怒的楚國。

如果楚國的主力在這,勾踐能夠跟智瑤合作,一定會毫不猶豫選擇跟智瑤裡應外合殲滅楚軍再抓住或殺死楚君章。

現在嘛?

文種說道:“寡君與楚君乃是盟友,豈可行此事?”

不是詆譭,完全就是一種事實。

從春秋到戰國,南方的國家似乎都不怎麼在乎盟友,遠比中原列國更早進入誰的拳頭大又硬就能為所欲為的時代。

那一句“盟友就是拿來欺負與兼併”的話,幾乎是南方所有諸侯奉行的三觀,他們但凡有機會能夠辦到,絕不會有任何的心慈手軟。

當然了,中原的諸侯在三觀上面其實也沒有好到哪去,只是受到世俗的約束會更大一些,比較難以為所欲為。

智瑤奇道:“如此,越卿此來為何?”

文種說道:“為魯國而來。”

魯國?他們的都城已經陷落,各地雖然還有在反抗,可是面對原軍的征討無力招架。

當前,魯國除了三恆一些城邑仍舊在抵抗之外,其餘已經竭盡陷落,不出意外頂多再堅持一年,不會堅持更久了。

這種現狀下,原國有可能放棄兼併魯國嗎?

智瑤說道:“此間戰事未了,不談它事。”

文種卻說:“魯為周叔旦采邑,魯文公國祚,並之不詳也。”

叔旦就是周公旦,也被稱為周公,就是“周公恐懼流言日”的主角。

周禮便是由周公旦制定,同時還在《尚書》之《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留有文章。

周王室就是用周禮來治國,可以想象周公旦的影響力有多大,並且還能留有傳世文章,世人怎麼都會有一些敬畏心的。

別說魯國在周公旦一支接手之後,其實對山東這一塊化夷為夏有比較大的貢獻了。

可是呢?智瑤連“九合諸侯,挽救文明”的齊國都吞併了,怎麼可能放過歷史貢獻更小的魯國。

程朔就代為提問,道:“越國何能,阻我並魯?”

是啊,越國有什麼德行……,不對,越國祭祀大禹那麼久,是有一些道德的。

然而,到了勾踐這一代,他們有什麼顏面阻止原國吞併魯國啊?

文種說道:“原國已為眾矢之的,何故一錯再錯?立威、立德乃有國格,和好諸侯可使國祚綿長也。”

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