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原國的處境其實很危險(第2/3頁)
章節報錯
排除掉越國和楚國,其餘諸侯派人來說那些話,還有點說服力。楚國或是越國講這話,著實是太搞笑了。
文種知道什麼情況,補充道:“原國乃是中原之國。”
這是在搞地域歧視啊!
其實吧,純粹就是越國這邊見智瑤先說要立國為唐,後來正式將國號定為原,知道中原人還是追求名正言順,認為可以用這一點來制約原國。
這不,帳內的好多人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足見是有起到一些效果的。
智瑤已經見識到了“傳統”的力量,老實說覺得“傳統”是一種累贅或遺毒,奈何普世價值觀就是那樣,只能選擇妥協。
現在越國竟然拿“傳統”在對付原國,看樣子還有點效果,著實讓智瑤察覺到必須做出一些改變的事實。
戰事仍在繼續。
原軍嘗試了幾次,發現聯軍僅存的營盤重新穩定下來,乃至於再剔除一些雜魚之後變得向心力更強。
幾次攻擊之下,原軍發現付出的傷亡在增大,本來的戰略目標就是困住楚君章,好勾引來更多的楚軍,保持攻勢的同時採取穩步壓迫為主,降低本方的傷亡,持續對聯軍的殺傷。
另一方面,原軍這邊不見了約六千騎兵,他們其實是去追殺趙氏了,只是暫時沒有傳回資訊。
儘管戰事只是進行了一天,初步的傷亡統計上來,原軍這邊的傷亡約有三千,傷兵與陣亡以騎兵的數量較多,步兵的傷亡不足千人;聯軍那一邊,不算傷患僅是猜測陣亡人數,初步估算約在萬餘人?
聯軍死於原軍各種遠端攻擊的人數較多,更多的是死在自相殘殺或失蹤、被俘。
原軍這邊,步兵全員著甲,陣亡率肯定會有很大的下降,傷患七百多人,陣亡士兵不足三百。
另外,不是智瑤捨不得給騎兵配甲,要命的是戰馬負重能力就那樣,有一片胸甲都算富足,再增重的話,戰馬跑一段距離就該氣喘吁吁了。
胸甲的重量約在十斤左右,還是沒有其它配件的情況之下,穿新型布面甲則會是三十斤上下,以至於連布面甲都不穿。
所以了,為了追求機動靈活的原國的騎兵大多沒有穿甲,傷亡率肯定是會居高不下的。
至於說拿騎兵去換步兵劃不划算這一點?不開任何玩笑的來講,以當前騎兵換步兵是一種比較划算的行為。原因在於步兵是職業士兵,他們一般經過數年乃至十多年、二十多年的訓練,原國的絕大多數騎兵算是一種民兵。
在不缺馬的時代,尤其馬算不上是什麼好馬,事實就是當前的騎兵真沒有職業士兵性質的步兵金貴。
騎兵變得金貴,需要到中原極度缺乏戰馬之後,或是對戰馬的素質要求更高,導致優良戰馬變得金貴,同時騎兵也屬於常備兵的性質,乃至於是突騎兵或重騎兵這種特殊兵種了。
圍困將要成為定局,智瑤儘管仍舊非常重視,一些精力卻是被牽扯到了後方。
魏氏還沒有徹底被消滅,智瑤率軍南下跟聯軍作戰,某種程度上產生的影響不小。
比如說,本來已經喪失信心的魏氏殘餘,他們奢望於南下的智瑤會戰敗,重新有了抵抗的動力。
“韓氏表現得比較恭順,不能完全排除他們也在觀望的事實。”智瑤必須認清楚這一點。
說到底,韓氏就是明白一旦智氏被滅,他們一樣會遭到清算,理智地選擇追隨智氏出奔,真不是韓氏本身就願意追隨智氏。
本來在指揮圍困聯軍的孫武回來,見到智瑤就說道:“楚軍與越軍分割,營寨不與之勾連。”
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