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將為王前驅貫徹到底(第2/2頁)
章節報錯
智瑤問道:“可知趙氏如今口眾多寡?”
智徐吾老實答道:“臣不知。姑布子卿或知?”
這一次遭到俘獲的趙氏家臣不少,身份最高的就是姑布子卿。
另外,其實有相當部分原先依附趙氏的家族主動投降,理由是他們根本不想遷徙去到一個一無所知的地方從零開始。
智瑤其實挺納悶一件事情,按理說現在應該沒有太重的鄉土情懷,要不然怎麼分封再去從零開始建設?
氏族社會,本來就是去到一個又一個陌生的所在,不止要與當地人爭奪生存空間,還要與大自然相抗爭,才不是後面該開發的土地已經早有人跡的時代,哪來那麼多的矯情。
那樣的話,剩下的只有一個真相,他們看不到趙氏有什麼光明的未來,源於絕望不想跟著一塊去受苦而已。
再以當前的時代,投降的那些家族,他們的家主可能會死,族人則能活,不是交戰狀態下被俘,以主動投降的方式,智氏也不至於讓那些家族全部的人當奴隸,或許還有些人能得到封地,憑什麼跟趙氏去苦寒的北方從零奮鬥啊。
天大的事實就是,哪怕他們回到晉國給智氏當牛做馬,不一樣是從零開始嗎?裡面又沒有太大的區別。
沒有多久之後,姑布子卿被帶過來了。
智瑤看著頭髮和鬍鬚皆白的姑布子卿,問道:“足下可曾後悔?”
姑布子卿搖頭說道:“趙氏無有良駒,奈何?”
也就是說,趙鞅的子嗣裡面當屬趙毋恤最聰慧和有奮鬥目標,其餘兄弟沒有一個能夠擔當大任。
那是沒有爭議的事實,其餘各個卿位家族也遭遇了相同的情況,大多數小輩不是紈絝就是不堪大用。
姑布子卿主動說道:“趙氏之不幸,乃是卿也。”
屬於是,既生趙毋恤,何生智瑤了。
智瑤知道來自敵人的讚賞會是最大的榮耀,並且不會因為姑布子卿的幾句讚美而更改處置方案。
“足下已無幾日可活。”智瑤直接說道。
姑布子卿很清楚自己會有什麼下場,說道:“生於斯死於斯,幸也。”
智瑤說道:“可得全屍?”
姑布子卿沉默了一小會,再次開口,說道:“卿偶疑問,子卿乃知,知無不言。”
諸夏這邊沒有失去了哪個器官或肢體,死後不得安寧的說法,只是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自己死後能夠保留全屍。
姑布子卿又說道:“子卿懇請太史亦在。”
所以,他們對身後名遠比死法更加重視。
智瑤派人前往邀請史官,等待史官到場之後,進入了問答環節。
在趙鞅時代,姑布子卿就是趙氏的核心人物之一,輪到趙伯魯成為家主時期也是,到了趙毋恤攪動風雲期間反而有點邊緣化。
原版歷史上也是那種情況,究竟是趙毋恤過河拆橋,還是什麼個情況,史書沒有進行記載。
智瑤問了很多關鍵的問題,順序就是趙毋恤為什麼非要跟晉國作對,以叛臣的身份幫助秦國,後面又用了什麼陰暗手段謀算了代國,更後來出於什麼考慮在代國犯下累累慘無人道的殺戮。
當前沒有反人類罪,等於說大規模殺戮沒有相關的律法可以進行嚴懲。
不止現在沒有,以後長久的時間裡也同樣沒有,對待犯下那種行為的人,一般是從道德層面上討伐,不然就是用記載在史書的方式留下殘暴的身後名,肉體的毀滅方式就是找個過得去的理由殺掉,反正不是以犯下殺戮的罪名進行處置。
“如此說來,口眾當有十萬餘?”智瑤問道。
姑布子卿猶豫了一下,點了點頭。
那麼就是,趙毋恤搞來搞去,損失了一萬左右的基本盤,從代國那裡補充了四五萬人……,或者更多,反正趙毋恤麾下的人口不會超過十五萬。
最重要的是趙氏在趙毋恤的策劃下搶了代國一波,又成功逃竄去了更北方,中間還剔除了意志不堅定的那批人,其實是賺麻了。
“十五萬人啊?保留了工匠,劫掠了大批的牧畜,足夠趙毋恤在草原攪動風雲的了。”智瑤心想。
至於說智瑤會不會擔憂趙毋恤哪天南下報仇?可以說智瑤巴不得趙毋恤及早主動南下,換作趙毋恤死活不南下才會是潛在的最大麻煩。
此刻智瑤的心情比較矛盾,覺得自己出現了失誤,又比較想看一看趙毋恤能在草原搞出什麼東西。
“也許……,將趙毋恤設定的為王前驅可以繼續用下去,先用他攪亂草原,再驅趕向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