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在很早之前就表現出了兇悍的一面,要不然他們怎麼能夠獨自在西邊獨扛那麼多異族,沒有遭到滅亡的同時,還能夠日益壯大。

一直以來,秦人就很兇殘,並且還相當沒有底線,缺乏的只是更先進的管理制度而已。

不是詆譭秦國,歷史上第一個有組織又大規模屠殺平民的就是秦國。

講的不是長平之戰後坑殺四十萬趙軍,說的是在約前600多年的秦軍侵略晉國,發生了秦軍大規模屠殺魏氏屬民的事情。

至於後面?不管是變法前的秦國,還是變法後的秦國,哪一次出征不是走一路無差別的殺一路呢!

後世人們在讚歎秦軍牛逼的同時,殊不知有多少平民死在秦軍的屠刀之下,變成了秦軍將士換取爵位的腦袋。還真應了那句話“獅虎獵物獲威名,可憐麋鹿有誰憐”了。

智瑤堅持認為除非秦國強力東出,要不然西邊的事情跟智氏關係不大。

事實上,當前的秦國根本沒有大舉東出的實力,哪怕他們殺入晉國的疆域,頂多也就是進入韓氏或狐氏的境內肆虐,很快魏氏就會頂上去,輪不到智氏去操心。

在智瑤藉口自己在“濮陽”的事情還沒有做完,短時間內無法回去“新田”之後,瞭解智瑤在婉拒的魏駒苦笑幾聲不再提那事了。

可能,只是可能,魏駒還巴不得智氏不插手呢?

晉國內部的格局簡單又複雜,智氏獨強沒有任何疑問,魏氏和韓氏不是擔憂動一發而牽全身的話,可能早就聯合了。

那麼,有更多的合作,其實對魏氏和韓氏都是好事?

在這個世界上除非是爹媽,否則誰有義務時時刻刻進行看顧呢?

目前智氏、魏氏和韓氏是盟友,他們卻是一種各自劃分了擴張方向的盟約,真的不是那種守望相助模式。

魏氏想要幫韓氏一把,無非就是一旦韓氏頂不住會讓魏氏跟著遭殃,他們都有自己的需要,無關於責任或義務。

當然了,事態的演變就是願意幫忙是人情,不想幫忙也跟其它無關,看各自的選擇罷了。

孫武瞭解情況後,說道:“宗子如此,魏氏與韓氏恐將愈行愈近。”

人的交情就是從一次又一次接觸中培養出來,今天你幫我一把,明天我幫你一次,互有往來很容易產生互信,再互相之間越走越近。

智瑤當然懂那個道理,更知道以實際情況來論,以幾個家族的封地位置,魏氏和韓氏不是矛盾越來越大,便是合作會越來越緊密。

所以了,智氏除非是魏氏或韓氏每次出事都幫忙,要不然一次沒有幫忙就會讓事情出現新變化。

怎麼說呢?要是智氏每次都幫忙,是不是魏氏或韓氏的爹另外說,到底要付出多少才是個頭?

再來,哪怕智氏在韓氏或魏氏有難時一次次都幫忙,真的能夠換來韓氏或魏氏的什麼回報嗎?

如果是個人的話,智瑤還真敢奢望一下能夠有恩必報;上升到家族這種層次,歷來講的就不是什麼恩情,看的是需要,衡量要幫到什麼程度則是看利益,個人的感情反倒是最為無關緊要的。

因此是個什麼情況?智瑤很清楚智氏不可能永遠能夠及時幫助韓氏或魏氏,與其享受到那種幫了很多次忙,一次沒有幫上被埋怨乃至於怨恨的爛事,不如一開始就表現出絕對的理智,關鍵時刻該幫忙就幫,其餘時候還是省省。

很顯然的是,韓氏目前沒有危急到智氏不幫忙就活不下去,他們想要的是國家力量去繼續削弱秦國,好讓韓氏攻略西邊的行動難度降低。

不得不說的是韓氏的想法很美好,很有郤氏和趙氏的風範,他們卻沒有郤氏或趙氏的實力,無法逼迫國內各家族幫忙打白工。

智瑤掃視著衛庭留下的宮殿,有點嫌棄著實太小,並且太多裝飾物不附合晉人的審美觀。

當然,智瑤並沒有進入“濮陽”的宮城內居住。

哪怕智氏這麼強大了,一些不能做的事情還不應該去做,比如住進宮城。

老實講,別說是衛國的原宮城無法吸引智瑤,哪怕是晉國的宮城對智瑤的吸引力都十分缺乏。

目前還沒有人提過“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時代,列國的宮城基本上也就那樣,可能會比其餘住所多了一些宮殿,再有一些額外的設施,無論從建築物再到格局,其實真的不怎麼樣。

拿衛國的宮城來說,它看上去佔地面積是有點大,裡面除了少量的一些宮殿以夯土成牆,屋頂有瓦礫之外,更多的建築物其實就是比較尋常的茅草屋。

有限的幾座宮殿,它們的主體材料是木頭,可能是礙於建築工藝不發達的關係,室內的空間顯得比較狹窄。

要說宮城內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頂多就是一些衛國公室沒有搬走的青銅器,類如鑲在牆壁上的銅燈臺,擺在議事大殿君位後面銅質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