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稍等,我憋個大招(第2/2頁)
章節報錯
必須說的是,君位後面的屏風很大,好像還是全銅材料,重量約在近千斤,看上去也顯得歷史非常悠久。
有這麼一塊屏風,估計是哪一任衛君擔憂子孫不爭氣,哪天能熔了鑄錢,或是宮城被圍困熔了做成兵器?只是,當代衛君反正是沒有用上。
智瑤已經決定將智氏的“都”遷過來。
這一次可不是簡單的政治中心挪動,還會將“智”地那邊的祖墳遷過來。
關於這點,徹底佛繫了的智申猶豫了不到半個月已經同意,並由他去說服族人。
遷徙祖墳是一個不輸給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大工程!
倒不是說工程量會有多麼浩大,純粹是對智氏全體族人來說非常重要,一些該事先做的禮儀流程,乃至於在“濮陽”的新陵墓怎麼建,每一個細節都馬虎不得。
至於說“濮陽”這邊衛氏的祖墳?衛國一開始的都城是“朝歌”,也就是現在的“沫”,智氏讓衛君重回“沫”等於是還都。
衛氏在“濮陽”也不過才百年不到,以衛國的國力修建不了什麼大陵墓,幾位國君的梓宮起出來再運往“沫”的祖墳下葬,過程中智氏會支援相關人力物力的。
雖說智氏遷徙祖墳和定都已經確認,事情卻不是馬上就會進行。
智瑤這一次再來“濮陽”的原因,一來是幫衛氏遷墳和見證,再來就是擇地修建智氏的祖墳,同時也要對自家的“都”該是什麼規模做考察。
很早之前“濮陽”被稱為“帝丘”,衛國宮城卻不是殷商時期的那一座,屬於後面新建。
智氏如果將自家的“都”選在“濮陽”,或許應該把“濮陽”這座舊城拆了?
孫武跟著智瑤看了一圈,建議道:“或可為子城。”
現在興建一座城池的難度太大,已經有一座現成的城池,哪怕是廢棄在那邊幾年,過後再進行利用,怎麼能夠說拆就拆了呢?
再則說,以實際情況來看,衛國建立“濮陽”之後有在進行一再的維護和修葺,城內的衛生狀況並沒有多麼糟糕,著實不到廢棄或拆掉的程度。
孫武倒是贊成智瑤新建城池的想法,並且認為智瑤的說法非常正確。
智瑤要築的城池,取得就是“壯麗以重威”的特點。
簡單來說,智氏的都城,它的外圍城牆起碼要十三米高,有著各種犀利的城防設施;城內需要有貫通全城的大道,無論是居民區還是其它區域必須有規劃,決不能像目前各座城池那樣雜亂無章。
在府邸……或者說智氏的宮城上面,智瑤要的就是宏偉,任誰來看一眼,馬上心生“自己原來那麼渺小”的既視感。
那麼事情就很簡單了,智氏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之後,可能緩上個一兩年的時間,不出現其它意外的前提下,智瑤馬上就會啟動都城的修築。
屆時,不會再去顧忌什麼周禮的限制,城池的四周邊長一定超過十里,城池具體會是多大,反正不會比目前任何一座城池小。
“到時候,跨河大橋應該也該修成了?”智瑤心想。
目前,公輸班和竇朔在負責修建跨河大橋,他們花費了九個月的時間才將一座橋的橋墩給完成,正在科學的驗證到底是使用鐵索連結橋面,還是搭設木質橋面。
智瑤並不是什麼都會,源於著實不熟悉,覺得自己還是少插手為妙。
專業的事情讓專業的人去做,道理就是這樣的道理,外行領導內行只會搞出一個爛工程。
九個月完成橋墩,不止沒有顯得漫長,相反應該說速度極快!
那個是智氏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其中物力對這種工程更有幫助,自然也缺不了專業人才的貢獻,不然光有那些物力沒什麼用,兩相結合搞出了春秋時代的快速度。
智瑤很明確地知道一點,自己已經一再經營和夯實智氏的基礎,缺的就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當下的列國,有一個算一個都面臨自己的麻煩,他們不但沒有在踏步前進,相反正在面臨倒退。
晉國內部,對智氏最為威脅的魏氏南擴緩慢,韓氏乾脆就是一再碰壁。
總體來說,形勢對智氏非常有利,智瑤知道不能過於心急,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憋上個幾年,換來十年之內橫掃天下,智瑤真的有這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