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姬周成為天下共主之後,可能是玩慣了相關的手段,搞出了一套先進的管理體系,倒是沒有再爆發過大規模的奴隸起事。

魯地發生了大規模的奴隸起事,真的就是幾百年之後的第一遭,偏偏還是發生在自稱“君子國”的魯國身上,著實是一個天大的諷刺。

智瑤多少是感到有些緊張,緊急調閱了自家的相關資料。

目前的所有家族,或多或少都有奴隸,並且每一個國家的奴隸來源都差不多。

晉國擁有的奴隸數量是列國之冠,原因當然是晉軍一再戰而勝之,每一次都能帶回一批奴隸。而晉軍帶回的奴隸可以是那一戰的俘虜,也能是各諸侯給的賠償,後者就是諸侯從各處收集,可能本就是奴隸的身份,也許是他們的治下黎庶。

當然了,像魯國的本國黎庶大量成為奴隸這種事情,其餘國家並不多見,也能猜測出魯國內部的土地兼併是多麼誇張。

這一次的盜蹠起事,其實就是將魯國的臉丟在地上反覆踐踏。

如果魯國真的美好,哪會發生大規模的奴隸起事呢?並且還是一個魯人率先反抗,帶起了一股魯國自己壓制不下去的奴隸起事風潮。

一再被痛罵是殘暴之國的晉國,智瑤三十多年來真沒有聽說哪裡有什麼奴隸起事的事件發生。

“我家有隸五十餘萬眾。”智瑤看到這個資料,著實一點都不意外,還覺得數量有些少了。

只有五十餘萬?只有???

著實是“只有”沒錯,還是智瑤每年會放歸自由一批的剩餘。

這個是智氏除了戰爭手段獲得奴隸之外,每年都會向外大批採購的原因。

事實就是那麼個事實,當前有錢都不一定能買到多少東西,增加勞動力才是智瑤的最大追求。

智瑤的意志就是智氏的需求,行走列國的負責人,他們能不想盡辦法購買勞動力嗎?

“每年採買的奴隸在三萬到五萬之間,釋放的奴隸基本上也是這個數字。總的來說比較健康。”智瑤心想。

目前的時代,每年放歸三五萬奴隸只有智氏獨一份!

講一句大實話,僅僅是智氏每年釋放的奴隸,比好些袖珍型諸侯國的總人口還要多。

同樣不是智瑤為人多好才會大規模釋放奴隸,他的格局比現在的任何都要大,很清楚看似吃虧的作為,帶來的好處是多麼大。

僅說一點,重獲自由的那些人,他們每年的生產比在當奴隸時多出三五倍,可以看出差距了吧?

還有另外一項,一再增加自由的黎庶,智氏男女結合的比例也是大為上升,帶來了足夠的生育率。

大實話是什麼?除非是足夠優秀的奴隸,要不然根本沒有生育權,有生育權也是如牲口一般配種。更多的奴隸,他們註定不會有後代,基因鏈的苦難在自己永遠閉眼後就結束了。

在智瑤確認自家總體健康之後,內心的成就感很充足。

不管這一次盜蹠的起事會帶來什麼風潮,智氏被影響的可能性無限小。

在智氏當奴隸,不說過得多好,吃喝的供應不至於餓死,還能夠重獲自由,大多數奴隸肯定想用正規渠道獲得自由的。

像是盜蹠等奴隸那種狀況,只要貴族體系沒有全面崩潰,或者他們無法自己建立能夠立穩腳跟的政權,註定不會有什麼未來。他們必然也清楚那一點,才會各種無惡不作,享受最後的瘋狂。

智氏的程武率軍將盜蹠這一支隊伍堵回了魯國,聽說他們正在往南邊逃竄,會是繼續在魯國席捲下去,還是跑到宋國地界肆虐,著實有點不好說。

原版歷史上,盜蹠是帶著隊伍在大河流域一再肆虐,遭到最大破壞的就是衛國,間接加速了衛國的衰敗。

“如果不是這群傢伙像極野獸,我都想偷偷支援了。”智瑤還是很希望有那麼一個群體能在列國左衝右突的。

不管怎麼說,盜蹠的這一次肆虐還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是讓魯國在列國丟了大臉,或是史書上記下一筆,其實就是讓各個家族對奴隸的生活進行改善。

史書記一筆?魯國的三桓表示跟自己無關,一切都是國君的鍋。

另外,等待儒教成立,徒子徒孫會想著法子美化祖師爺母國的。

智瑤知道自己的有些想法不對頭,還是希望盜蹠帶來的混亂能夠持續得久一些,再影響到更多的國家。

其實,除非智瑤去支援盜蹠,要不然盜蹠在某些國家做了什麼,跟智瑤關係不大吧?

智瑤會有那種想法,主要是智氏四年內不想有什麼大動作,出現了某人帶來的大區域性意外,沒有推波助瀾為前提,己方不受到影響,坐視一下又怎麼了?

某種程度上來講,智瑤正在進行第二個五年計劃,卻是出現了那種事情,好像是一種運氣……或者說是氣運的體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