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盟卻是沒有履行盟約在當前時代是極少見的事情,總的來說不止是失分,乃至於可能轉眼立刻互相為仇。

同時,結盟之後哪怕要悖盟都要明明白白找盟友解除盟約,不可能是自己不認就算完事。

拿曾經的鄭國來說,他們的反覆橫跳並不是冒冒失失就那麼幹,每一次都能找到理由解除盟約,轉頭卻跟之前的盟友的敵人結盟了。

當然了,以其說鄭國是結盟,不如說是被逼著當馬前卒,幾十年反反覆覆下來不止名聲徹底臭掉,國家也是被折騰得不輕。

越是大國,對履行盟約的義務就越加看重,並且會極其愛惜自己的名聲,很多時候哪怕知道會吃虧,還是忍著噁心將盟約履行完畢。

這一次魏氏無疑是代表晉國跟楚國、宋國進行結盟,盟約的內容大概是一起針對吳國和鄭國,沒有太明細的條約,只是一種大方向上面的合作。

雖然是那種盟約,總的來說晉國和楚國結盟還是破天荒的一次,甚至可以說是代表歷史走向出現大拐彎的大事件。

“進行了百年戰爭的晉國和楚國結盟了?雖然不至於說代表晉國和楚國的競爭全面結束,整體格局卻是真的出現重大改變了。”智瑤很清楚這個改變是將吳國推上風尖浪口。

魏氏代表晉國跟楚國結盟當然是得到智氏的支援,只要智氏和魏氏站在一起,兩個家族共同擬定國策,基本上也就代表不可扭轉。

現實就擺在那裡,智氏和魏氏聯合起來佔了晉國約七成的實力,其餘家族再是嘰嘰歪歪又有什麼用呢?

曾經的兩個霸主國聯合起來,針對的卻是吳國,簡直是太給吳國面子了。

簡單來說吧?白頭鷹和毛熊某天突然聯合起來對付兔子,其它動物根本不會去深究,腦海中出現的想法應該是:兔子幹了什麼,或者兔子取得了什麼成就?竟然讓白頭鷹和毛熊聯合起來針對兔子。

一定是事出有因,並且因由還足夠大,否則不可能是那樣的呀。

那種事情發生,哪怕就是單純被針對,其他不明真相的看客,他們絕對會產生忌憚感,以後不敢再輕易去招惹了。換作是被推著當炮灰,事情就得另外說。

魏駒不是那麼明白智瑤到底是閒逛才過來,還是有什麼不能明說,需要用隱晦釋放訊號的做法。

總之,智瑤根本沒有跟魏駒多聊,見了一面之後就北上回去封地。

智瑤有什麼用意嗎?當然了藉此機會看一看“濮陽”周邊的地形,免得以後發生了什麼事,連當地基本的地形都不瞭解。

然而,魏氏和宋國都不那麼看,他們因為智瑤一個小小的舉動各種傷透腦筋,思來想去就是想不到為什麼,又會因為摸不著頭腦繼續瞎猜,直至某天忘記,或者乾脆去問智瑤本人。

一點點沒有特殊意義的小舉動,還是會引起他人足夠重視,強者就是擁有這樣的待遇。

智瑤逛了大概兩個月,先回“濮陽”又待了四天,再次踏上轉往它處的路途。

智氏的政治中心再次轉移,不是簡單的挪個地方就算完事,有著太多的準備工作需要進行了。

首先就是“濮陽”到底是修葺就足夠,還是需要一切推倒重建?

再來,智氏的中心移到“濮陽”的話,周邊的黎庶是不是應該換一茬?將原本是衛國的那一批人遷徙走,換上在老智家生活了祖祖輩輩的群眾?

當前年頭的大量遷徙不是什麼稀奇事,更早之前的遷徙更為頻繁。

在約一百五十年前,列國的都城都還會時不時的挪動一下,各家貴族頻繁更換居住地就顯得更正常。

原因是長久生活在一座城池,沒有完善的垃圾處理制度,是條水溝就散發著惡臭,導致生活環境逐漸變得惡劣,肯定無法忍受生活在一座臭氣沖天的城池裡,遷徙也就成了其中的一個選擇。

後來為什麼不再時不時搬遷這種事情,肯定是有時不時的整肅和清理了呀。

拿晉國都城“新田”來說,秋收之後一般就會清理一次,當時包括晉君和其餘大臣、貴族都會離開一趟。

列國或各個家族選擇什麼時間去整理自己居住的城池,時間基本都不固定。

知道踏青嗎?很長一段時間裡就是家裡的老爺和家眷出去遊玩,僕眾負責大掃除,等老爺和家眷回家就是一個乾乾淨淨的居住環境了。

到後來,臘月的末尾出現一個節日,也就是臘月二十四就會撣塵掃房子。

智瑤再次來到“鄴”城,腳剛踩到地面,有人奉上了齊國最新的情報。

大約在半月之前,齊君頑集結三萬大軍與田氏為首的叛逆集團在一個叫“夾谷”的地方爆發激戰,齊國正朔這一次不止大敗,齊君頑還身中兩箭,當下已經退往“馬徑”,同時齊君頑生死不知。

智瑤表情有點迷。

不久前,也就是齊國正朔與叛軍爆發交戰之前,傳到智瑤這邊的訊息顯示齊君頑打算對杞國動手,怎麼會是演變成田氏在“夾谷”伏擊了齊君頑呢?

這一下,智瑤非但無法在“鄴”常駐,停留了一晚在隔天就再次啟程,必須前往“臨淄”實地監控事態的發展了。

“因何出此意外?”智瑤到了‘臨淄’第一時間召見司馬穰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