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智瑤?大好人啊!(第1/2頁)
章節報錯
冬去春來,一直到臨近春季下旬的時間,晉國的智氏、魏氏和韓氏盟誓的訊息才傳播到足夠遠的地方,原先得到訊息的列國則是開始在進行發酵。
可以將智氏、魏氏和韓氏的盟誓視作一種互相約定,極大程度上避免了內戰再次爆發。
一直在盼著晉國再次發生內戰的諸侯,他們不知道是該相信智氏、魏氏和韓氏的約定,還是會像之前趙鞅跟其餘家族約定“始禍者死”那樣。
什麼樣?就是趙鞅跟其餘家族做出約定,轉頭卻搞騷操作呀。
最先有動作的是鄭國,他們一邊派出使者前往楚國和吳國,另一邊很突然地對宋國進行了入侵。
其實呢,鄭國這幾年就是一直逮著宋國使勁薅,哪怕是晉國正在入侵鄭國,鄭國也沒有停止對宋國的入侵。
這一次有點不同,鄭國執政罕達不再是為了自己的嬖人能有塊封地,追求的是朝宋國方向擴張,使得鄭國在晉國或楚國的侵襲下擁有更深的戰略縱深。
鄭國入侵宋國了?本來根據約定南方的動態不關智氏什麼事,問題出在宋國派出使節到晉國來了。
宋國使節不去拜訪晉君鑿,沒有找魏氏尋求幫助或合作,目標明確地來到智氏,一開口就是“伯國救我”。
其實,宋國這麼做不合情但很合理,智申目前擔任“元戎”的職位,智氏又是一門兩卿位,怎麼看晉國都是智氏說了算。問題出在智氏、魏氏和韓氏剛剛盟誓不久,同時宋國不在三個卿位家族盟誓的範圍之內。
魏駒知道宋使來了“新田”第一時間去智氏宅院,並且還知道宋使到底來做什麼。
要說魏駒對宋國的這種行動有什麼不爽的話,還真的找不到理由。原因嘛?一國使節來晉國談事,不找“元戎”還能找誰,程式首先就過不去。
某天,魏駒接到了智瑤的邀請,一個愣神之後露出了歡喜的表情,對左右說道:“智氏可信,瑤可交。”
左右各色人等中有反應快的人,講出緣由給其餘還懵著的人聽。
眾人聽完,自然不會吝嗇對智氏的讚美。
魏駒帶著很大的性質來到老智家,果然見到宋國使節也在場,臉上的笑容更濃了一些。
“駒,此乃魋。”智瑤引薦道。
宋國來的是誰,魏駒事先已經打聽清楚。
這個魋叫向魋,他是宋國左師向巢的胞弟,行禮問候道:“拜見晉卿。”
魏駒哪怕只是給智瑤面子,怎麼都不能對向魋冷臉相待,回禮之後才坐下。
“宋使此來,為鄭國無罪而伐。瑤以為交予駒接洽最為妥當。”智瑤開門見山地說道。
事實是什麼?智氏有著很明確的戰略目標,不到時候去各處瞎摻和。
當前,智氏對齊國的經略正在關鍵時期,他們其餘幾個新佔領地也在消化階段,別提第二個五年計劃正在進行當中。
在這種情況下,智瑤對參與宋國與鄭國的糾紛興趣缺缺,尤其是裡面可能存在一個大坑,指定不想跳進去。
智氏已經跟魏氏和韓氏盟誓,沒有太具體的條約,純粹就是約定三個家族各自的擴張方向,不瞎摻和等於守信用來增加互信,還有可能讓魏氏陷入一個大坑,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了,有沒有坑,坑沒有被發現之前,不管魏氏是主動還是被動跳進去,有沒有被坑到都不怪智氏。
畢竟,哪怕沒有智氏的引薦,魏氏還能不參與進去嗎?
換作智氏要摻和進宋國與鄭國的糾紛,相反魏氏會更排斥和不爽。智氏已經主動避開,魏氏出現了狀況再去怪智氏,合適嗎?
“兩位請自便。”智瑤說完就站起來離開。
去年,還是前年?宋國借道給楚國,十萬楚軍入境宋國,分出五萬去“鄢陵”跟魏氏打了一戰。
到了當前的國際局勢,早不是說借道就借道的歲月,各國也從建設城邑表達對當地主權歸屬,變成了根據山川河流的標誌確認主權的相關歸屬問題。
相信不久之後,界碑這玩意很快就會被搞出來,立在各條道路上向各國表達越過界碑就進入自己的疆域。
不要小看界碑的出現,等於說諸夏這邊又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各國不是那種沒有靠近某國的城邑就等於不算過界的歲月了。
正因為時代處在變革階段,宋國還願意借道給楚軍,證明了兩國肯定有合作的需要。
那麼,宋國跟楚國取得了某種程度上的互信,為什麼這一次不去求援本就有互信基礎的楚國,會來找關係一度破裂的晉國尋求幫助呢?這就是智瑤認為的一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