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吳皆有介入鄭宋糾紛舉止。如鄭宋交戰,恐有演變為四國大戰局面。”

“楚國因白公憎恨於鄭國,合宋攻鄭乃是所需。”

“吳國短時並無北上之意,亦需拉攏宋國,且不願鄭國就此衰弱。”

“獨有一國合宋,事必可成。”

“如若楚國、吳國皆欲爭取宋國,事不可成,宋國或成楚國、吳國之敵。”

“此乃鄭國生機,鄭國君臣怎會無有所動?”

宰予在侃侃而談。他是兩個多月前回到晉國再繼續給智氏效力,期間智氏這邊察覺到鄭國有異動,智瑤也就派遣能說會道的宰予前往宋國。

鄭國有異動,智氏卻是關注宋國?這種操作方式看上去很奇怪,可是隻要了解到鄭國針對的是宋國,再來看智瑤的佈置,事情就能說得通了。

目前還有一個門徒在南方為智氏做事,那就是曾經為智氏負責越國事宜的子貢。

這些門徒有點意思,參加完孔子的喪禮之後,顏回等以追求道德層面的門徒決定留下守喪,其餘各有追求的人則是四散。

子貢、宰予、冉有、子夏、子游等一些人來到晉國,決定在智氏給予的舞臺上各種發揮。

子路和一些門徒則是決定留在魯國發光發熱。

更有一些人去了宋國、吳國、齊國、楚國等一些國家,在諸侯或封號大夫給予的舞臺各展所長。

必須明說的是,門徒的境遇要比原版歷史好很多。在原版歷史上,僅是少數的門徒能夠獲得舞臺,更多不被錄用;而這個版本的歷史,智氏重用了門徒,並且智氏的崛起速度很快,導致很多諸侯還是願意用一用門徒,接下來就看被任用的門徒堪不堪用了。

不管智瑤對門徒的印象是什麼,採取用其才能的方式就好,何必糾結其它呢?

所以了,子路來智氏歸還城邑等一切,智瑤雖然沒有親自出門,還是給予了好聚好散的處理方式。

聽說子路在魯國也成了封號大夫,只不過依舊是三桓中季孫氏的附庸模式?

智瑤對子路的關注會持續幾年,一旦子路有拿智氏的知識用在魯國的各項建設上,到時候就是智氏發兵魯國的那一天了。

“如此說來,鄭國多事矣。”智瑤講了一句廢話。

不正是因為察覺到那種趨勢,智氏才不願意多管閒事的嗎?要不然的話,哪怕智氏需要處理齊國,還有其它的事項要忙碌,並不是完全無法插一腳。

宰予笑呵呵地說道:“如魏氏干涉,便是五國糾纏。”

智瑤願意賭五毛,局面應該會演變成楚國、魏氏聯合宋國對付吳國和鄭國的聯合,接下來鄭國也將再一次變成互相拉鋸的戰場。

有了楚國與吳國的參與,僅是依靠魏氏根本擺不平,到後面免不了晉國其餘家族的出力,屆時無法取決於魏氏自己的意願,必將會在智氏、魏氏和韓氏的盟誓上拉開一個口子。

這個就是實力不足夠應付場面的尷尬之處,明明都獲得了全部處理權,搞到最後要主動邀請別人再參與進去,不但丟了面子,連裡子都要丟得徹底。

而毫無疑問,以當前的魏氏絕對無法單獨扛住楚國或吳國的其中一個,邀請韓氏肯定不被魏氏視作第一選項,實力最為強大的智氏參與進去才有定鼎的可能,不就等於智氏拿到了干涉魏氏內外的門票了嗎?

智瑤不會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盤算,參與做事的人哪怕猜到也要嘴巴足夠緊,否則以佈局的重要性,以後將產生的時局牽引,千萬別怪智瑤一點情面不講。

“現在的吳國遠不是越國所能挑戰,要不要在齊國勾引吳國一波,好讓勾踐浪一把呢?”智瑤最近在考慮這個問題。

當前的齊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以齊君頑為首的正朔派跟田乞為首的逆臣派打得不可開交,近一步讓齊國出現了民不聊生的慘況。

在那種現狀之下,很多齊人遷入智氏的勢力範圍,好的一方面是讓智氏一再增加人口,壞的一面則是治安在逐漸變得惡化。

智瑤選取了相當數量出身齊國的新智人擔任村長,作用一再被顯現出來。

那一批獲得上進渠道的新智人,他們比誰都在於時局的穩定性,不止用自己的新生給予更多“老鄉”看到在智氏生活的盼頭,還是鎮壓各種不服的急先鋒。

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一批新智人,他們比誰都更著急想要徹底兼併齊國,利用各種渠道一再向智氏的高層進言,反正每天都認為出兵的時機到了。

智瑤面對那種情況要鼓勵也需要壓制,算是痛苦並著快樂吧?

“要麼等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不然就是齊君頑或田乞一方倒下,或者是田氏復國。三個情況中出現一個,才是出兵的正確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