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過“明甲”與“暗甲”嗎?

明甲就是甲片位於明處,銅質的甲片尚且需要時時打磨,要不然也是會生鏽,鐵質的甲片更是需要時時打磨,不然生鏽的速度就更快了。

諸夏的扎甲款式,甲片一般是用繩索串聯,其中的一片生鏽想要處理,往往需要解開很多甲片,重新串起來的工序很是麻煩。

智氏大批次裝備鐵甲,採用的是胸甲居多,甲冑的其它部件……,如護頸、護肩、護腰等則用皮革打造,倒是省了拆掉一頁甲片就要拆一大串的工序。

不過,講實話就是胸甲固然防禦力不錯,想要彎腰卻是很難做到,也就阻礙了士兵的一些揮刃和閃躲的動作。

諸夏這邊,裝備的武器以及戰技動作跟白皮其實有些很大的區別,其中的一項就是追求靈活性,才會讓扎甲大行其道。

暗甲就是甲片藏於內的穿法,又有在甲冑外面套上一層衣服,或者乾脆就是將甲冑包在布料內的款式。

很久之前,智氏的甲冑款式挺多,除了諸夏比較流行的扎甲款式之外,智瑤還研究除了板甲和環片甲,根據實際情況並沒有大肆列裝板甲或環片甲,僅僅是有針對性的列裝了一批,隨後卻是很快淘汰了。

其實,板甲也不一定就會是那種行動不便的款式,還是有那種穿著根本不影響肢體靈活的板甲,就是對工藝設計非常嚴格。

至於環片甲?羅馬研究出來使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自己進行了全面的淘汰。

“用以鉚釘釘死,銅釘為佳,柳葉片片相連,縫製於布面之下。”公輸班手裡拿著的就是智氏研究出來的新甲,以專業術語來說就是暗甲,也叫布面甲。

這種甲冑在姬周其實也有,也就是所謂的“練甲”了,一樣是甲片藏在布料之內,只是甲片的固定以及分佈不是那麼講究。

智瑤手裡同樣拿著一件布面甲,捏捏摸摸之下能夠用觸感分辨出布面之下一片片排列整齊有序的甲片。

他嘗試著凹了凹,發現無法完全摺疊之外,甲衣可以凹出一個六十度,說明根本不妨礙士兵進行腰身靈活的動作,像是翻滾、躍起之類的動作更是無礙。

智氏的布面甲,布料最外層是比較粗糙的麻衣,內襯則是用帛做成。

現在的人穿衣,一穿基本上就是好幾層,布面甲的內襯哪怕是麻布款式,其實也不會磨了面板。

只是呢,布面甲的內襯使用帛布來做,明顯會增加更多的韌性,使得一再摩擦不會很快磨損。

“我沒有記錯的話,布面甲是到了明中後期才大肆使用的吧?”智瑤想道。

他的記憶沒有出現錯誤,布面甲確確實實是明中後期才大肆出現,之前皆是甲片位於外的甲冑款式。

事實上,甲冑發展到明中後期,大明的扎甲從防禦力到美觀可以說是領先世界各國,只是越講究的扎甲不止做工越繁瑣,需要的工時以及成本也是出奇的高。

智氏的這一款暗甲,甲片用鉚釘固定,等於沒有了繁瑣的繩套固定步驟,哪一片甲葉出現了問題,撬開固定那一片的鉚釘也就行了,不用再一拆就是一大串甲葉。

藏在布面之下的甲片,它們一片連著一片,再有一排又一排甲片像是魚鱗那般層層疊疊。

當前的扎甲,甲片其實並不層層疊疊,也就是用繩索相連並固定在皮革之上,互相之間還是有著空隙,做工越不講究,甲片的縫隙就會越大。

有了布面甲,皮革的消耗必然會大大減少,不要小看這一點,節省的工時以及成本極大,還能減輕重量!

另外一點,一套布面甲的重量約是二十五斤,能很好的防禦箭矢,對於劈砍也有著很好的防禦力,至於像是矛的捅刺,別說布面甲,哪怕是扎甲防禦起來也就那樣,只有板甲或胸甲才能利用金屬的光滑或者刻出稜條可以將矛尖滑開。

智瑤親自試驗布面甲的防禦力。

當然不是讓人穿著來試,固定在木樁之上,或是弄來半扇豬肉什麼的,便於辨別穿透之後的殺傷效果。

智瑤的箭術超準,並且因為力氣大的關係,破壞力比其他人射箭更大。

“宗子非常人,不可常理視之。”公輸班拆開了被智瑤射了幾箭的布面甲,看著裡面被射凹乃至於造成穿透的甲片,滿臉的無語。

智瑤其實挺滿意,換作是其他家族或國家的甲冑,使用四石弓又是破甲的三稜箭鏃絕對會整支穿透,布面甲被射之後起碼箭矢還能被掛著。

他們後來乾脆拿來弩進行試驗,分別從二十米、三十米、四十米……百米一再實驗,三十米之內肯定防不住強弩,到百米之外則是完全沒有破壞力。

隨後,戰戈、矛、斧、鉞、棒、劍、刀、槍等等兵器又再一一實驗,事實證明布面甲並不是萬能,防遠端的能力最好,至於近戰兵器跟扎甲只能說半斤八兩。

拿用矛捅刺來說,布面甲真防不住,其實扎甲也一樣防不住。

在防禦戈的啄上面,布面甲與扎甲的效果也是一樣,也就是防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