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防住矛這種兵器,其實板甲的效果最好,但還是那個問題,智氏的工藝做不出能夠靈活行動的板甲。

智瑤說道:“如今,我家僅為節省工時,亦是減除保養工序,不求盡善盡美。”

沒有一種甲冑是盡善盡美的吧?追求一種,必然需要放棄另外的更多。

再則說,需要大批次列裝的甲冑,其實就是以追求物廉價美又保養簡單為首要。

公輸班大大鬆了口氣,他們怕的就是智瑤要一種完美的甲冑,別說公輸氏弄不出來,真就不相信誰能研究得出來。

“如此,便交予‘鄴’城大批出產?”公輸班問道。

智瑤略略有些遲疑,倒不是說瞧不上布面甲,甚至可以說對布面甲挺滿意,只是金屬拉絲技術已經被研究出來,是不是還能再改善一下布面甲,又或者弄鎖子甲呢?

如果能再布面甲的內襯裡加上一層鎖子甲,是不是就能彌補對矛這種兵器的防禦力?那樣的話,兩種防禦效果相加,必然會有更強的防禦效果。

“我以前對甲冑防禦力一知半解,以為環型鎖子甲是針對箭矢的防禦,後來才知道不是那麼一回事啊。”智瑤之前已經試驗過鎖子甲,只是暫時還沒有大批次生產。

鎖子甲竟然不是用來防箭?這個知識已經被現代人一再試驗得出結論,是能夠防禦箭矢,但是威爾士的長弓和諸夏的各種弩、中亞的弓箭、韃靼弓、滿洲弓等等還是可以侵徹貫穿鎖子甲。

公輸班聽了智瑤的講述,思索了一小會,說道:“或可一試?”

只是,兩種甲冑的結合,重量就要由二十五斤增加到至少三十五斤了。

智瑤說道:“如若難以減重,便取布面甲。”

還是那一句話,沒有什麼是盡善盡美,還是以物廉價美最為可取。

當前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家族或國家在甲冑普及率上能超過智氏。

這麼說吧,諸夏在甲冑的普及率上面是漢武帝時期最高,有些學者從各種文獻一再考究,不止發現漢武帝時期的著甲率高到離譜,乃至於從各類人的骸骨進行研究,發現當時人們的身高也比其它時代更高。

漢武帝時期的漢軍著甲率,普通的軍隊能達到八成,精銳的甲冑儲藏量能讓著甲率高達102%的程度。

智氏家族的傳統部隊著甲率大約有七成,常備軍能達到百分百並且還有富裕。

像是漢武帝時期的期門軍和羽林軍著甲率也是百分百,超過100%以上的就是額外的儲藏量。

“戰場上最怕的其實是箭矢,著甲率決定了在遠端武器覆蓋下的存活率,防備近戰武器的攻擊其實就是一種附帶的。”智瑤必須要明白這一點。

也就是說,追求能夠防箭之外,對近戰武器有防禦力最好,沒有其實也不是那麼應該刻意強求。聽著很操蛋,然而卻是一個事實。

智氏的工藝領先於當前時代,智瑤在追求著甲率之後,應該關注的換成伙食方面。

所以說,一個族裔的歷史足夠悠久就是有那種好處,不知道答案還不能進行模仿……或者說借鑑嗎?

智氏現在某種程度上跟漢武帝中期的狀況很相似,冶煉以及各種工藝處在上升階段,同時也獲得了大批次的牧畜。

根據後世考古學家對西漢墓葬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西漢男性的平均身高達到一米七二。

只是平均身高,也就是普遍在一米七二左右,肯定是有更矮或更高的人。

智氏二十年前的平均身高約是一米六五,二十年過去的平均身高達到一米六八,處在一種穩步上升的階段。

那些資料只證明了一件事情,智氏在智瑤的操作之下,起碼在伙食的營養上面超過了以前。

這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智瑤的理解就是一個勢力在增強各方各面的“種田”過程,看著沒有太過於波瀾壯闊,卻是一個勢力最需要的那一部分!

“武力有了,一直以來也在普及識字率,接下來就是給予他們精神了啊。”

這是智瑤的迴圈漸進過程,先給予物資,有了物資的保證,再追求精神上的建設!

------題外話------

最近查資料,各種沉迷文獻無法自拔。親們不想看的話,作者菌先道聲抱歉,以後提一嘴就算完事。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