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叫“大荔”是在哪個地方呢?它在大河的西岸,周邊又有洛水和渭水,算是一個三河交匯處。

按理來說,“大荔”作為晉國與秦國的邊境,秦軍東出應該是率先攻打那裡?

然而,長久以來晉軍和秦軍的大兵團交鋒大多是集中在晉國西北部的“交剛”附近,相反發生在晉國西部的交戰屈指可數。

其實,話往通透了說就是“大荔”附近的地形太複雜,有三條河流交匯的同時,周邊的山地又比較多,著實不適合大兵團展開。

在那個兩國約好開戰地點,雙方擺在陣勢交戰的年代,地形不夠開闊都不適合作為交戰場地,肯定不會選在山林密佈的地方開戰。

到後面?秦國被晉國打得縮在西邊一隅,哪怕是到了不再進行君子之戰的年代,秦軍暫時一次東出的舉動也沒有,自然是不會以“大荔”這種複雜地形作為交戰場地了。

智瑤知道歷史沒有被改變的話,以後“大荔”這邊會一再爆發激戰,秦軍與魏軍來來往往互相拼殺,直至某天秦軍搶奪了河西之地,才算是讓這一片土地稍微得到消停。

在屬於智瑤的時代到來之前,也就是前500年以前,秦國屢次東出選擇從晉國西北部入侵的原因很現實,能拉上白翟當盟友的同時,晉國西北邊的地形更為開闊,尤其適合類似秦國、白翟這種馬匹數量充足的國家或勢力用來作為入侵的路線。

當前還不是戰國時代,無法在“大荔”附近看到魏國長城,目所能及的地方到處都是山林。

是的,沒錯,魏國也修築過長城,不出名的原因是後來被拆了。

第一個修建長城的國家其實是楚國,他們在河南地修建了諸夏第一座長城,只是楚人稱之為“方城”,總長度約在五百里。後世那邊有一個城市叫方城,名稱由來就是楚國在附近修建了長城,又以“方城”這個稱呼流傳下去。

至於後面為什麼不是將一條長度數十里、數百里的城牆成為方城?誰讓楚人戰敗,他們的文明沒有完整的傳續下去呢。

知道第二個修建長城的國家是哪個嗎?他就是齊國,總長度達到一千兩百里。

後面各個修建長城的國家就排名不分先後,效仿楚國修建長長的城牆來抵禦敵人,其中以秦國修建的長城最長,用來抵禦日漸強大的義渠人,後來用在抵禦月氏人身上,再最後變成了抵禦匈奴人的城防體系。

秦人竟然怕義渠人到需要修建長城的程度?以為秦國是晉國,像晉國那樣不到五十年連續兼併數個國家以及勢力,崛起到被分裂前都能吊打一切不服的國家囉?並不是的。

打從一開始,秦國就真不怎麼起眼,哪怕是晉國分裂成為趙、魏、韓三個國家,起初連韓國都能欺負秦國,後來更是被魏國吊起來反覆抽。

那樣的秦國害怕義渠人,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地方,別說來自東面的壓力太大,迫使秦國想要抽出更多的兵力應對東面,不得不修建一條從西部延伸到東北部的長城了。

當然,春秋晚期到戰國長城,指定不是現代那種石磚長城,其實就是夯土而成,某些城牆段可能也就兩三米的高度,厚也厚不到哪去。

現代人所知道的長城,它是有明一朝修築的,後來天下革命,又到了近現代重新修葺。真別去了八達嶺之類的長城段就“哇!始皇帝下令修的啊?”,有導遊會把導遊搞得一臉懵逼,也會讓懂得歷史的人一臉憋笑。

智瑤是親眼去楚國“方城”附近逛遊過的人,必須承認那一道長城起到了應有的作用,要不然那一次楚國的都城“郢”就要面臨第二次失陷的風險了。

長城這玩意有必要修嗎?反正是眾說紛紜得很,好的或壞的,幾乎什麼論調都有。

站在智瑤角度,認為他們這一代人用不著長城的存在,有那麼一道長城都不知道要防著誰,甚至會妨礙大軍前往草原取得收穫。

這個是遊牧族群全面拉垮的時代,智瑤覺得一旦智氏全面發展起來,列國根本無法阻止智氏進行兼併的腳步,只要不陷入到曠日持久的“內戰”之中,哪有什麼機會讓遊牧族群崛起呢。

事實好像就是那樣?春秋時期實力最弱的燕國都能先扛住東胡,後面又摁著東胡狂揍,到了戰國早中期也就秦國主要精力用在東出而被義渠、月氏和匈奴輪流欺負,像是趙國則是不斷去欺負遊牧族群。

一點貶低秦國的意思都沒有,事實就是那些事實,變法之前又沒有奪下河西之地和巴蜀的秦國既弱又野蠻,偏偏還很喜歡玩兩線乃至於三線作戰,不被打得滿頭包就是怪事了。

拿智瑤來說,他因為早知道“歷史答案”的關係,有了一種“既定印象”的情況下,比誰都要高看一眼秦國。

那麼情況是什麼?不就是“知道”這個前提,隨後有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從而覺得秦國就是那個強大的秦國,忽略了原來秦國有那麼弱小時期的事實了。

這麼說吧,秦國如果強大,能夠應付得起多線作戰,秦惠文王的母親羋月用得著去給義渠王生孩子嗎?

至於說羋月和義渠王認識在先,什麼兩情相悅之類,也就演義作品那麼編。事實的真相在為尊者諱的前提下早被隱藏,後人只能從發生的事實去進行各種猜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