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看不起騎兵是吧?(第1/2頁)
章節報錯
攻打秦國對智氏來說是意外,卻也有那麼點意料之中。
一切只因為秦國兩三年前就已經顯露異動,晉國是擋在秦國東出路線上的國家,一旦秦國有東出意圖肯定是攻打晉國。
那麼,秦國知道晉國的強大嗎?或許他們知道,要命的是秦國沒有太多的出路,想東出只能跟晉國打。
為什麼秦國不想西邊擴張呢?他們並不是沒有在向西擴張,早在秦穆公當政之前,秦人就一再向西開拓,碰上了戎狄展開廝殺,一打就是沒完沒了,一直到秦哀公時期才有所見效。
秦國跟戎狄打了近百年,後面認清光是依靠武力沒用,改為徵繳與安撫並持,並且還鼓勵秦人與戎狄通婚。這樣或許是讓戎狄的麻煩減少,只是秦人的胡化變得越加嚴重了。
如果沒有秦穆公將秦國這輛戰車調頭向東,也許秦人會一路向西,直至某天變成類如鮮卑那般的國家?
什麼意思?
遊牧民族其實也有農耕,只是像匈奴這般的勢力在農耕方面佔到的比例很小,大約是佔了一成左右,他們依靠武力搶掠漢人,最為主要的還是向西域諸國收稅。
鮮卑是遊牧民族中的一朵奇葩,他們的農耕佔了約三成左右,不要看只是三成,卻是遊牧民族中比例最高的一個,並且他們還有漁獵民族的特性,不光會放牧和種田,還精通漁獵。
那是沒辦法的事情,鮮卑的前身是東胡,他們一度被匈奴人追得上天入地無門,再分裂成為好幾個部族,想要活下去肯定就需要掌握多種生存技能,以至於後面的其中一支……也就是契丹都搞到冶煉技術和鍛造技術比大慫高超了。
大慫輸給契丹恥辱嗎?他們還有更恥辱的地方,比如一億兩千六百萬人口,號稱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然後被人口不到兩百萬人口的西夏摁在地上反覆摩擦。
智瑤很清楚秦國一旦徹底胡化將給歷史帶來什麼改變,偏偏很想打得秦人就此以後不敢東顧。
一旦秦國真的胡化,他們將會是一個掌握先進冶煉技術和鍛造技術,並且掌握農耕、紡織技巧、等等的族群,一路向西對沿途的各色人等簡直會是天災級別的災難。
“此次出兵,我需三‘旅’騎兵。”智瑤說的騎兵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不是騎馬的步兵。
也就是農耕民族有條件用穀物餵養戰馬,乃至於可以加鹽以及油,能夠將戰馬養得膘肥體壯。
所以,一旦農耕民族有足夠的戰馬,玩騎兵其實遠比遊牧民族更加奢侈,能夠將騎兵部隊建設起來,再加上裝備上的優勢,很難不把遊牧民族摁著狂揍。
智氏嘗試訓練騎兵的歷史並不長,也就五年不到的時間而已。
而智氏騎兵的唯一一次亮相是在“晉陽之戰”,用於攔截代國之君的隊伍。
那一次指揮騎兵的人是程武,以完成戰略目標來說算比較不錯,戰果方面則是極度輝煌。
按理說,代國也是一個披著諸侯皮的異族化國家,他們的疆域極度適合養育戰馬,攜帶戰馬的數量充足,不至於被圍堵和狂揍才對。
不要忘記現在是一個遊牧族裔全面拉垮的時代,他們肯定會有能騎馬射箭的騎手,比較迷的是作戰時基本不這樣做。
為什麼呢?其實就是他們弓和箭都不行,打獵時候都要反覆射箭才能殺死一隻體型稍微大一些獵物,與人作戰遇上穿甲冑的人就沒轍。甲冑都不用太好,一件羊皮襖,或是木甲、竹甲,弓太軟又沒有金屬箭鏃,真的射不穿啊。
其實吧,除非是強弓,再加上專門用於破甲的箭鏃,要不然什麼時候箭矢對穿甲的人有一擊斃命的威脅了呢?(能專門射面部或頸部的神射手除外)
穿戴甲冑之後身中數箭還能酣戰不休是現實。
有穿甲冑被射中一箭就撲街?這是拍戲的時候龍套不夠資格多露臉了。
隨著智瑤下達命令,得到徵召的智氏騎士,他們本身在“邯鄲”接受訓練也就算了,其餘各處得到徵召的騎士紛紛做好準備帶上隨扈往“邯鄲”趕。
目前騎士並不是常備兵的一份子,他們卻一定是家境殷實的準貴族。
戰馬、甲冑、武器、包括餵養都不是集體來出資,沒有足夠的訾產想當騎兵?夢中都不敢這麼想啊!
當然了,智氏騎兵目前並沒有專門款式的甲冑,乃至於大多數根本不披掛甲冑,原因是對上同為諸夏的列國衝不了陣,平時襲擾和順風仗追殺不需要用到甲冑,穿了反而是負擔。
雖然是到春秋晚期了,列國的軍隊除非是行軍遭遇偷襲,或是戰敗潰逃,要不然作戰時還是會有嚴謹的陣型。騎兵去衝擊有嚴謹陣型的步兵方陣,衝上去送人頭,是吧?
“日後的騎兵威懾力會那麼大,主要是步兵心理素質太差,遭遇騎兵沒打就先心裡虛,再給自行潰逃掉,指定會被騎兵銜尾追殺啊。”智瑤明知道這樣還發展騎兵做什麼?
看看智氏騎兵的規模,明顯智瑤沒有想要搞出數量極為龐大的騎兵部隊,用來攻擊敵軍糧道,或是進行襲擾戰,不行嗎?
現實是什麼?以當前時代列國軍隊的素質,除非能把用於衝陣的突騎兵,乃至於是將具裝騎兵發展出來,要不然大規模發展騎兵真心是一種歧途。
智瑤知道衝陣騎兵怎麼玩,無非就是不計代價將敵軍沖垮,或是把敵軍的信心嚇沒了,瓦解敵軍陣型就會讓己方騎兵進入收割人命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