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武這是想要把智氏各地逛一個遍。

話說,孫武已經六十二歲,去各地的路途中少不得跋山涉水,撐得住嗎?

不過,以孫武看上去還健朗的狀態,似乎是沒什麼問題,別說還得到智氏的妥善照顧了。

近期,智瑤一再斟酌要不要滅掉衛國,思來想去做了許多思想上的鬥爭,發現短期內還真是無法拿出一個真正的決議。

老智家需要先看一看晉國內部各個家族的反應,尤其是將衛國非公族的貴族態度搞清楚。

所以,到底要不要兼併衛國,看的不止是短期內的效益,還要將可能對局勢所產生的變動研究明白。

目前“濮陽”在智氏的控制之下,衛國夠份量的人物也都被智氏所控制,看似沒有那麼急切做出決定,其實時間上還挺緊張的。

因為沒有要馬上拿出決斷的關係,智申與智瑤這對父子需要迎接衛國君臣,但是也僅僅是盡到禮儀上的迎接,話肯定不會多談。

在對待衛國君臣上,老智家哪怕是要把衛國滅掉,不能缺的禮儀還是一點都不能少。這個並不是做了那啥還立牌坊的虛偽,純粹就是真的需要罷了。

智瑤發現衛國君臣並沒有認清事態的嚴重性,趨於智氏會幹點過分的事情,卻不會搞到把衛國滅亡。

這種認知似乎也沒有錯?反正智氏還真不會讓衛國滅得連渣都不剩,至少會留下一座城邑給衛國君主和公族養老。

當然了,衛國那一批人肯定不會送到“新田”那邊,原因是智氏發動的是私戰,並不是什麼國戰。

這裡智氏創造了一個歷史,用一個家族的力量攻克一國都城,再將該國頂級人物一鍋端。後人要是看到這一段歷史,大概能充分認識到晉國卿位家族的強大? 智氏能不能吞併衛國還要看各諸侯的反應,只是以當前的情況來看,有能力干涉的國家並不多,麻煩是在成為既定事實之後。

另一項,周王室那邊的態度更是需要注意,不是注意什麼,主要是智瑤還想著某天被周天子賜封侯爵來著。

如果智瑤沒有獲得侯爵,某天智氏立國只能先以恢復原國的國祚來當依據,一開始的國號只能是“原”了;換作智瑤先獲得侯爵,等於說有立國的資格,國號是什麼完全能用別的依據來定。

三個月之後,孫武重新來到“鄴”城。

在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對某些人來說挺多,對有些人則是日子該怎麼樣就是怎麼樣。

“我聞智氏欲起新‘都’?”孫武說的‘都’是用來安置祖廟的一種名稱。

這件事情智瑤已經糾結了三四年。

比較明顯的就是隨著智氏的重心東移,處在魏氏和韓氏夾縫的“智”地不再適合作為老巢了。

既然智氏的重心已經確定東移,隨著“邯鄲”和“鄴”的開發越加完善,以前不贊成的人看到可觀收益以及明白髮展側重的重要性,變得不再反對將“都”東移。

麻煩就只剩下了一個,智氏新的“都”最好別是他人用剩下的城邑,遷徙“都”最好是從無開始築城。

智瑤答道:“確有此事。”

孫武說道:“可在‘濮陽’擇一地築城。”

隨後,孫武開始講述“濮陽”那邊的地形,包括周邊的地緣關係等等。

什麼是地緣關係?說白了就是哪個地方周邊有哪些勢力。

孫武已經確認智氏要徐徐滅掉衛國、魯國和齊國,等於說認為智氏應該選擇“濮陽”那邊作為未來的側重核心。

比較現實的是“濮陽”屬於一馬平川,也就是根本沒有什麼險要依託,需要本身有著極強的國力和軍隊戰鬥力可以信賴,要不然將“都”放那邊就等於是自己在找罪受。

智瑤本來也有類似的想法,其中的一個原因是那邊不止便於開展農耕,並且也能作為戰馬培訓地。

事實是什麼?無論是春秋還是到長久的以後,“濮陽”本身就適合培育優良戰馬。

聽完孫武講完了之後。

智瑤起身對孫武施了一禮。

孫武也站起身來,回了一禮。

所以是,良臣擇明主而事,智瑤多一良臣?

……………………

APP埠的書友圈有一個置頂的推書贏天團白銀打賞,作者菌能不能也有一位白銀盟,全靠大家啦。請大家幫忙多點贊和品論,算是幫作者菌爭取獲得一個眾籌白銀盟哦! 對了,保底月票投給作者菌呀。感謝,感恩!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