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我孫武只效勞野心夠大的人(第1/2頁)
章節報錯
人與人之間並不相同,指的不但是身份,還有智商與見識的差距。
其他人也許看不出智氏一系列有別於其他家族的發展。
雖然孫武看得並不全面,但是根據自己的智商與見識,一番思考下來能夠得出的結論可真的不要太多了。
孫武僅僅是看了“黃父”和“鄴”,暫時還沒有檢視智氏的農業實力,基本上已經確定智瑤想要做的事情有多大。
那個“黃父”的存在就是培養更多幹事的人,等於是在培養小吏以及官員;而“鄴”則是智氏軍事裝備的底蘊保障。
有了上述兩個發現,孫武覺得自己其實不用再多看了。
事實上,僅是“黃父”和“鄴”正在進行的事業,好多國家就全面落後給智氏。
智氏是晉國的老牌卿位家族,長久下來能夠生存,足以證明本身的武力以及邦交能力不會差。
如果再加上智氏近些年來的不斷東擴所展現出來的野心,以孫武的認知來看,何止是使家族變得更加強盛那麼簡單? “魯國孔丘常言禮崩樂壞,諸侯紛爭愈來愈烈……”孫武開始講起了當今天下的格局變動。
智瑤雖然一時間沒有明白孫武講那些做什麼,還是聽得很認真。
接下來聽著聽著,智瑤開始聽懂孫武講的是什麼了。
孫武講的不是什麼大一統的理論,大概就是天下需要霸主,有一名霸主的存在可以鎮壓諸侯,減少列國之間的戰爭,等等之類。
這個其實就是當前時代一些大賢的想法,暫時夠不上大一統的高度,認知還停在霸主存在的必要性上面。
說白了就是前人開路後人走,再給提上一種迫切需要的高度。
需要等兼併再更激烈一些,戰事更加殘酷,看多了人間的慘劇,再加上足夠的認知高度,大一統理論才會因時因勢的出現。
孫武的話很長,講的都是一些自身發展的戰略高度相關話題,只是不點名出任何一個國家。
其實也是現在貴族的節操之一,走到哪裡都不會透露曾經為之效力的僱主資訊。
歷史上誰第一個開啟為人效勞,轉投他方勢力後再賣個乾乾淨淨的呢?其實很難去尋找誰是第一個,只能看誰最出名了。
破壞社會道德底線的人之中,最出名人是張儀?不止是謊話張口就來,並且極度沒有信用,拿成功欺騙到人而感到欣喜。
智瑤開始有點回味過來。
孫武用一句“滅衛,並齊,吞晉”來作為今天談話的開場白,有點縱橫家先聲奪人的意思。
不得不說的是,智瑤確確實實也被那麼一句話搞得有些心神失守,換作是正式的外交場合,免不得在會談時吃虧。
當然了,弱者一時間佔便宜其實是招惹災禍。比如智瑤一時間不慎吃虧,事後絕對是會進行清算,有機會立刻報復,沒有機會創造機會報復回去的那種!
“智氏是否有立國之意?”孫武講了一大圈之後,很突然地問道。
純以實力而言,智氏其實一點不弱於宋國、齊國、秦國……等等國家,問題不是國家就不是。
沒有立國的智氏再強,實力也是被算作晉國的一部分。這一點肯定是不能搞混的。
智瑤定定地看著孫武,心想:“這是在問志向?”
有那麼些人,他們因為有能力而自傲,挑選服務物件必須先問清楚志向,再根據志向來決定值不值得為之效勞。
現在是一個很多事情哪怕只差一層紙就會被捅破,說依舊不能說出口的年代。
智瑤說道:“我家封邑集中於東,拓長狄,佔鮮虞,使我家北面無憂;攻魯,滅衛,不使欺凌也;攻齊,概因齊強,使之弱也。”
看似在闡述智氏已經做了事情和即將做的事情,沒有回答到底要不要建國,一旦那些計劃取得成功,成為什麼局面還用多說嗎?
如果智氏完成那些步驟,沒有自行立國的話,又有心完成大一統,內部不再鬧出什麼么蛾子,基本沒有任何國家能夠扛得住晉國。
問題的關鍵是,智氏真的成功滅掉衛國、魯國、齊國和其餘東面的國家,哪怕智瑤有心繼續作為晉君的臣子,其他人能夠認可嗎? 再則言,以晉國卿位家族的尿性,和平共處只會是國家艱難的時刻,以前是外部威脅輕一些就內鬥,搞到現在有外部威脅也沒有消停下來的自覺。
孫武全程面帶微笑,無法看出到底聽懂了沒有,願不願意為智氏效力。
今天的談話基本上也就是這樣了。挺符合當代的實情,什麼都是慢節奏,遭遇到重大抉擇不需要立刻做出決斷,能想得多細就多細,需要時再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在接下來,孫武在其他人的陪同下去前往遊逛“邯鄲”以東的農耕區。
智瑤藉機去巡視“鄴”城,檢視各項生產,考研公輸氏對水力鍛錘的研究進度,事情還挺雜的。
一直到智徐吾護送南子以及衛君輒、一眾公子、公孫等人來到晉國,智瑤才放下手頭事情。
“孫子在鮮虞?”智瑤挺納悶孫武還真能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