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滅衛,並齊,吞晉?(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像……,有點道理的樣子?
身份足夠高,哪怕自己沒有當回事,下面的人敢隨意應付嗎?不說是多麼造假,刻意地去規避某些事項,總是會做的。
所以,領導通知之後再去某個地方,能看出什麼的話,該是下面多麼不小心啊。
“趙氏出兵北上?”智瑤人離開‘新田’,苦了往來送訊息的人了。
關於趙氏出兵北上的訊息,負責的人探查到立刻用快馬傳遞訊息,送到智瑤手上花了十八天。
根據情報,趙氏一個“師”目標很明確地往夏屋山行軍,事先也通知了沿途的智氏邑宰。
沒有得到智氏家主同意再大軍路過這種事情,除非是打內戰的時候,要不然一般不用得到允許,事先進行通知純粹是表明無惡意。
智瑤心想:“只有一個‘師’嗎?”
一個“師”肯定滅不掉代國,頂多就是先給代國一記狠的,佔了先手上的便宜,再展開交戰罷了。
智瑤給子貢新的命令,只是派人盯著就好,不用幹涉趙氏那一個“師”的北上舉動,再密切注意趙氏在“晉陽”剩下兩個“師”的動向。
“趙氏現在還有多少兵力?擺在‘晉陽’的就有三個‘師’,‘趙’地起碼能集結兩個‘師’,另外兩個封地怎麼都能湊出一個‘師’的兵力。”智瑤心想。
恰恰就是因為趙氏手頭的兵力還比較充足,搞得他們自己都感覺到難受。
情況就是趙氏還有著不少“士”和“徒”,導致需要的可用耕地很多。而他們遭到了瓜分,開墾新的耕地需要時間,搞到需要向其他家族借糧食度日了。
智瑤能充分理解趙氏想要對外掠奪的迫切心理,換作老智家遭遇到那種狀況,肯定不會老老實實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呀!
正當智瑤在處理關於趙氏其它事情時,只是在“黃父”逛了兩天的孫武提議前往“鄴”城了。
目下的“黃父”其實沒有多少人,要說有多少學者也是未必。
畢竟,當下的識字率就那樣,滅國戰爭爆發的不多,並不是絕大多數貴族失去自己的封地,只能到處躥著找新出路年代。
在“黃父”數量最多的是來自智氏各地的學子,他們不是智氏的族人,便是家臣的子嗣,同樣也有依附智氏的中小貴族家的孩子。
對於打造一座學城來說,智瑤是很認真的。
哪怕無法吸引來很多的大賢,當成智氏培養人才的培訓地點,不行嗎?
當然了,目下也就智氏有條件這麼幹,其他家族想學都學不來。
孫武並沒有對“黃父”發表什麼意見,有明顯的改變就是願意多跟智瑤多聊一聊了。
還是那一句話,智瑤只要孫武到了就行,其它什麼的真心不急。
“既然願意來,就代表雖然已經六十二歲,還沒有想要真正沉寂下去。”智瑤真的不急,甚至認定孫武會在老智家繼續發光發熱。
他們第二個到的地方是“鄴”,等孫武看完了“鄴”城的一系列作坊,問了問每個月的出產量,之後沉默了兩天。
在第三天,孫武主動找到了智瑤,說道:“智氏當滅衛。”
割取什麼城池?已經將衛國君臣控制住了,坐實禮器就是衛國加塞,直接滅掉挺好的。
智瑤抿了抿嘴,搖頭說道:“滅衛不可取,我必留一城予衛氏,不斷其宗廟血食。”
大佬,我願意聽取你的意見,可是我也有自己的保留。
所以,孫武知道智瑤明白自己在幹什麼,想要有所發揮,又想知道智氏能放多大的權,會不會像夫差答應得好好的,說變就變之類。
孫武問道:“滅衛,並齊,吞晉?”
智瑤非常直接地搖頭,說道:“我豈有叛逆之心?”
裝肯定是要繼續裝的!
另外,不要用“吞”這樣的字眼。
就像讀書人那樣,偷書哪能算是偷?
智氏以前是荀氏,在以前有個原國,老智家頂多就是恢復原國的國祚,期間會損害晉國的利益。
如果到時候晉國沒了,那肯定是晉國君主和公族願意讓智氏替代,需要用的字眼是“代晉”,怎麼能是“吞晉”呢?
現在智瑤就好奇一個,怎麼孫武看了“黃父”和“鄴”就敢那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