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被改變的歷史上,儘管晉國的霸權岌岌可危,勾踐就是選擇依附晉國,並且跟楚國勾勾搭搭,完成了最終的復仇計劃。

不要說被智瑤改變的這個歷史版本,晉國看上還是很能夠唬人,必然是更加堅定勾踐依附晉國的決心。

所以,子貢在楚國和越國的邦交都很順利,獨獨在接洽孫武上面非但遭遇了層層困難,好不容易跟孫武接觸上了,孫武根本一點想到晉國發展的慾望都欠缺。

用孫武的說法,晉國早有自己的軍事風格,並且有智瑤一再的表現,根本不需要他這個老年人再為晉國的霸業加把力,只想待在山林裡好好研究學問,再把兵書好好地精編一番。

聽完子貢彙報的智瑤,著實是沒明白孫武真的抗拒到晉國,還是遭到夫差的嚴密監視在說場面話。

“使孫子抵晉?”博覽道有點懵了。

剛才智瑤問的是,有沒有可能秘密將孫武帶回晉國。

博覽道對於自家宗子求才若渴當然是持正面態度,卻是說道:“如孫子不願,折損人手事小,吳當即揮軍而來事大。”

智瑤會想那麼幹,其一是真的很希望能夠得到孫武的效力,再來就是機會實在難得。

目前夫差正在“艾陵”統兵跟齊軍較量,國內的大小事務多半是伯噽在處理。

伯噽本來就很是妒賢嫉能,並且還相當貪財好色。

智瑤覺得智瑤肯花代價,搞定了伯噽這個小人,還是非常有可能將孫武帶回晉國的。

“我必與吳有大戰,早戰晚戰無甚區別,乃至早戰於我有利。”智瑤說道。

博覽道卻是說道:“趙氏欲伐代國,眾家尚在休養生息。若大戰由此事揭起,我家必將陷入悠悠之口。”

這一點就是現在大多數人的思維跟智瑤和趙毋恤不同的地方了。

很多時候智瑤都懷疑趙毋恤也是一個穿越者,要不然趙毋恤一個出生土長的春秋人,怎麼能幹出那麼多不附合接受教育以及當代三觀的事情呢。

智瑤就不用說了,作為一個穿越者,一直很控制自己,努力將自己的做事方式以及道德底線不突破當代三觀的下限,否則能夠借鑑的手段著實不要太多。

這一次,智瑤決定再堅持己見,不能說服博覽道或者誰都不重要,反正就是幹。

當然,最後智瑤還是會先說服智申,免得再把老父親嚇出個好歹來。

“瑤欲行何事,且為便是。”智申其實決定智瑤特地來說服自己很沒有必要,搞得心裡感覺怪怪的。

準備了好多說詞的智瑤給愣在當場。

智瑤原本是想要好好絮叨絮叨,包括現階段引來吳國剛正面對晉國固然有害,打從事實上卻是對晉國最好的做法。

原因是吳國搞太多大動作,並且運河還沒有修起來,哪怕晉國也是處在虛弱的時刻,真正展開較量其實對晉國比較有利。

還有一點,齊國估計在猶豫要不要對吳國服軟,要是晉國沒有什麼表現乃至於在吳國身上吃了虧,齊國應該會下定決心先對吳國服軟。

那麼,一旦齊國對吳國服軟,他們就將變成吳國挑戰晉國的助力,並且還會因為齊國的服軟產生一連串的效應,比如魯國、宋國、鄭國站到吳國那一邊,再一起針對晉國。

智瑤沒有機會對智申說那些,後面幾天乾脆一家家串門,分別找魏駒、趙伯魯、韓庚、狐尤、鍾武闡述誘使吳國主動侵犯晉國的利弊。

當然,智瑤肯定不會提智氏想要孫武效力的事情,只談大局需要就足夠了。

有意思的是魏駒表現出極度贊成智瑤的提議,並且還列舉了智瑤一些沒有提出來的觀點。

韓不信認為各個家族還沒有恢復元氣,借韓庚的口明確表示了反對。

趙伯魯一副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模樣。

狐尤和鍾武則是父親出征,一時半會很難表態。

就事而論,智瑤雖然有私心,可是也兼顧了大局。

不管是春秋晚期,還是到了長久的以後,有私心是比較正常的事情,能夠在實現私心的同時對國家有好處,誰能有什麼責怪呢?

在智申正式下場之後,拿出來的主意是,等著“艾陵之戰”出現結果。

如果晉齊聯軍挫敗吳軍也就罷了,換作吳軍獲勝則是執行智瑤的建議。

那麼,正在開打的“艾陵之戰”到底進行到什麼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