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艾陵之戰(第1/2頁)
章節報錯
正在進行的“艾陵之戰”純粹是吳國近年來對齊國用兵的一個延續,有些不同的是魯國在去年已經跟吳國正式結盟。
魯國跟吳國結盟是一個歷時漫長的過程,其中有魯國越來越不喜歡晉國的因素,並且佔了其中很大的理由,再來就是吳國對魯國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
在三桓的腦回路中,晉國針對齊國是落井下石,再來是晉國還沒有徹底從內亂中緩過氣來,有吳國一再北上好幾次針對齊國,旁邊的邾國成了吳國的附庸,顯然吳國對魯國的威脅比較大。
威脅足夠就主動靠攏上去這種選擇在魯國身上是一種常態,前提是雙方還沒有正式動手,別提魯國跟齊國難以修好這一點了。
夫差在去年(前485年)正式出兵,經由原淮夷的地盤北上,順便給巡視了運河的開掘工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長驅直入到“艾陵”西面,大舉建設起了營寨。
看吳軍的架勢,擺明了就是準備要長期干涉,不是那種打一戰就會走的趨勢。
與此同時,連續擺在齊軍手裡的魯軍,他們先歷經了“艾陵”之敗,後面又在“博”慘敗了一次,抱上新大腿再由叔孫州仇帶著殘兵抵達“艾”休整,隨後叔孫州仇親自去拜見了夫差。
而在吳軍和魯軍會師之後沒有多久,好像也就時隔一個月,狐解和鍾全所率的晉軍才堪堪經由衛國抵達齊國境內。
時間來到前484年,季節恰是臨近秋季中旬。
一再國家局勢頹喪的齊國,他們要慶幸早先晏嬰執政時就在修築“長城”,並且修好了靠近泰山區域長城段。
齊國也修長城?他們修長城原本是為了抵禦一次比一次規模更大的晉軍,哪能想到會用在抵禦吳軍的侵犯?
既然是晏嬰執政時期修長城,說明不是為了防備智躒或趙鞅執政時期的晉國,乃是士鞅執政時晉國。
目前齊國修築的“長城”規模並不怎麼樣,歷史上真正形成規模要到田氏代齊之後了。
後面這一條齊國長城被修得很長,北起濟水南岸的平陰,東至大海沿岸的琅琊,中間還抵近泰山。
它是從晏嬰時代開始修建,抵禦過晉軍、魯軍、吳軍,後來變成用在趙國、魏國、楚國、秦國身上,再後來到秦一統時代被拆除了個大半,沒有拆除的那些則是經過歲月的沖刷不見蹤影。
“我軍尚未抵達?”智瑤現在人到了‘丘輿’這個地方。
話說,智瑤來做什麼?那肯定是就近觀看即將開始的“艾陵之戰”呀。
那個“我軍”指的是狐解和鍾全率領的晉軍。他們在路上就磨磨蹭蹭,進入齊國疆域範圍之後更是走走停停,瞧模樣壓根就是有意拖慢抵達戰場的速度。
結果是智瑤和魏駒抵達“艾陵”附近,狐解和鍾全所率的晉軍卻是還在遠方的格馬山那邊繼續磨磨蹭蹭。
當然了,跟智瑤和魏駒僅僅帶上三千多人急趕有關。
而魏駒之所以會過來,其實就是想親自看看吳軍的戰鬥力。
晉國知道吳國近些年崛起的速度很快,兩國卻是從未有過正面的交鋒,晉國對吳國的瞭解大多是道聽途說。
既然已經視為威脅,未來還會產生正面交手,並且還會是在近期,爆發“艾陵之戰”期間儘可能靠近觀察,儘管有所冒險卻是難得的機會。
“齊軍、吳軍皆有十萬之眾。”智瑤乾脆就沒提魯軍。
雖說魯軍也有個兩萬多,問題是魯人本就羸弱,並且他們還一再戰敗,戰鬥力本身不是那麼強,士氣又極度低迷,吳軍與齊軍也就成了敵我雙方的絕對主力。這一點因為來援的晉軍遲遲不抵達“艾陵”被嚴重凸顯出來。
魏駒非常感概地說道:“近年戰事規模越加浩大,數萬大軍酣戰已然無法左右局勢。”
曾經能夠動輒出動十多萬大軍的國家只有兩個,中原霸主晉國以及南方霸主楚國,後來吳國加入“十萬俱樂部”不久,齊國和宋國也開始暴種了。
所以,當下能夠出動十萬以上大軍的國家變成了五個,吳國、齊國和宋國屬於後進之輩。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國家也早就用兵規模超過十萬。這個國家就是秦國,尷尬的是他們什麼人都拉進部隊,兵源素質遠比晉國、楚國、吳國、齊國和宋國堪憂,不被“十萬俱樂部”成員所正眼相待。
“齊軍國書‘將’中軍,高無邳‘將’上軍,宗樓‘將’下軍;吳君親率中軍,胥門巢‘將’上軍,茹曹‘將’下軍,展如‘將’右軍。”智瑤對好些人其實挺陌生的。
那些統兵將領無一例外都是大夫爵,有些人在一定區域其實威名赫赫,不過名聲僅限於當地,未能達到名傳列國的程度。這個除了資訊傳遞不易之外,更主要的是沒有打贏一場夠份量的大戰。
右軍是個什麼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