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別人喜悅時提出一些請求,的確是更容易得到應允。一般想要成就什麼事情,以這樣的行事方針自然是無錯的。

不過,上述情況不是出現在晚輩對待長輩,便是地位差距太大時的一種處事手段,就事論事就是一種小心機。

在隨後,也就是趙伯魯和趙毋恤離去,智申壓根沒跟智瑤提起決定借糧給趙氏的事情,還是隔一段智瑤在審閱家族支出時才看到相關記錄。

智瑤雖然是一個很有控制慾望的人,不能忘記真正家主是誰,肯定也就不能因為糧食的減少刻意找智申問詢。

“乃是借予趙氏。”博覽道給出了答案。

關於趙氏頻繁向韓氏借糧的事情,很早之前智瑤就知道了。

至於趙氏找智氏借糧?智瑤肯定也是知情,向智申提了一嘴智氏需要儲備大量糧食,才有了後面智申面對趙伯魯借糧的踟躇不決。

按照道理來說,智氏知道趙氏有困難幫一把是應該的。誰讓兩家是聯姻的關係,對吧?

然而,有句話叫“救急不救窮”啊。

看一看韓氏面對的尷尬局面,借給趙氏一次糧食,往後的兩年多就是一借再借,有點被當成提款機,搞到韓不信最後乾脆拒絕趙氏的再一次借糧,可算是將那種索求給阻擋了下來。

能讓韓氏受不了,不止是借給趙氏的糧食太多,主要還是不知道需要幫到什麼時候,能夠幫得了一時,不要搞到幫了一世!

其實,只要趙氏能把“晉陽”北邊給開發出來,也就是後世太原的那邊開墾出來,他們能夠緩解收支平衡,應該也能慢慢把欠糧給還上?

趙氏的確也在開墾太原,比原歷史上可是提早了將近百年。這是他們封地大大縮減,屬於被逼無奈之下的一種選擇。

“二千石?”智瑤略略思索了一下,覺得智申這是把自家儲備糧食的零頭給借出去了。

這麼做的智申肯定是沒有忘記智瑤的囑託,智氏未來還有第二個五年計劃,再來是訓練新軍以及每年的用兵對糧食消耗。

從這裡智瑤篤定一件事情,不管趙伯魯願意或不願意,會有趙毋恤勸導趙伯魯繼續找智氏借糧,乃至於趙毋恤繞過趙伯魯自己來借。

如果是以純粹旁觀者的角度,智瑤真心覺得趙毋恤確實是一個幹大事的人。

怎麼說?臉厚心黑又敢做,很多成就大事業的人,不正是需要那樣嗎?動輒要面子又拉不下臉人,有再大的家業遲早也要敗光,哪怕是幹成了什麼大事付出的成本也會超乎想象。

智氏的地盤大,可是平時需要養活那麼多人,再有時不時的用兵,其實哪怕精力儲備,能夠儲存下來糧食也是不多的。

在智瑤有計劃的儲存方案之下,花了十年的智氏也就才儲備十五萬兩千石糧食。這個是第一個五年計劃過程中消耗的糧食太多,再有接連不斷的戰時,能夠還有儲備算是經營有方了。

沒有智申前一段時間的那種狀態,智瑤會干涉借糧給趙氏的事情,現在的智瑤卻是幹不出來了。

並不是智瑤對智申生出芥蒂,純粹就是心疼老父親。

“若大人問詢,還望出言阻止。”智瑤對博覽道進行囑咐。

姑布子卿是趙氏的第一家臣。

博覽道在智氏也是第一家臣,由他對家主進行一些勸諫,某種方面的確比作為兒子的智瑤去說合適。

智瑤又說道:“我家或在三歲後再啟工程,存糧不足必將延期。”

“邯鄲”東面一直在開荒,

智氏在其它區域也有產糧區,其中“原”的產量最為龐大。

隨著智氏的人口一直處在增漲趨勢,很顯然需要先一步做到未雨綢繆,由大陸澤和大河修渠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

博覽道說道:“三歲?吳國聲勢正盛,歲歲出兵北上,不知何時犯境。”

齊國先是遭到晉國削弱,後續又接連被吳國入侵,著實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倒下。

一旦迫使齊國屈服,吳國肯定會實施下一個國策,找晉國發起正面挑戰,試圖踩著晉國來達到稱霸的目標。

說到吳國,智瑤立刻想起了子貢的稟告。

子貢去南方進行邦交,明面上交好楚國和越國,暗地裡主要的任務則是接觸孫武,想要邀請孫武到晉國進行任職。

楚國現階段確實想跟晉國和平相處,梳理內政的同時,準備跟吳國展開新一輪的較量。

越國的勾踐已經臥薪嚐膽了好些年,隨著積累力量越來越足,復仇的慾望每時每刻都在高漲。

有鑑於晉國沒有倒下,乃至於晉國對列國拳打腳踢,甚至滅掉了中山國,越國明面上尊吳國為宗主國,背地裡其實很想依附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