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的大多數分封國就三個“軍”的編制,一般就是中軍、上軍、下軍。

最先逾越的就是晉國,搞出了一個新軍。

殷商時期則是中軍、左軍、右軍等一些編制,才有了“左師”和“右師”兩個官職,並且還是左右丞相的權柄。

時間走到春秋晚期,楚國、宋國、吳國、越國等一些南方國家,他們的編制中既有周王室的軍事制度,也有傳承自殷商的編制,總之是亂得很。

魏駒說道:“齊君不至,正卿亦未前來?”

不管怎麼看,發生在“艾陵”的戰事都能算是國運之戰吧?齊國竟然有點不重視的樣子。

智瑤心想:“田乞想要除掉陽生,內鬥的心思比國戰更濃;陽生上位之後展現出了殘暴昏聵的一面,極可能到還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這些智瑤才不會跟魏駒講。

現在的年代,哪怕是同為一國重臣,壓根就不存在什麼資訊共享那一套。嚴重到什麼程度呢?拿曾經的趙氏知道秦軍要偷襲晉國為例子,他們就辦到了守口如瓶,坐視秦軍偷襲晉國又趁著晉軍主力在外,魏氏和韓氏家主不在國內,大肆屠戮魏氏和韓氏封地的黎庶。

事實上不獨晉國是那種情況,列國有一個算一個也都相同,偏偏還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對。注意,是任何人都認為就該那樣,不是極個別人。

所以,任何時代都有自己的三觀,講得簡直太正確了。

智瑤說道:“齊軍本欲憑藉‘方城’而戰,奈何吳軍行堂皇大勢。”

這個“方城”就是長城,只是目前統一稱呼方城。

第一個建立長城的國家並不在北方,其實第一個修築長城的國家是楚國,位於現代河南東北部地界。智瑤也是看了史書才知道這一點。

目前十萬齊軍分成了好幾個部分,國書手中只有六萬左右的兵力,還是包括高無邳和宗樓的兩個軍團,其餘的兵力被份上屯駐在仍然控制在手的長城和城邑。

夫差也將十萬大軍進行了拆分,進駐修建大營的兵力約是八萬,剩下的兩萬在魯國都城“曲阜”邊上。

自己的都城邊上有一支異國大軍?魯人總算是見識到了吳人的不講武德,很怕那一支吳軍隨時向“曲阜”發起突襲。

齊國或吳國知道智瑤和魏駒過來嗎?

有鑑於現在地廣人稀的因素,其實齊國完全是等智瑤等三千餘人出現在“丘輿”才後知後覺知曉。

吳國那邊應該是不知曉有那麼一支晉國的隊伍在“丘輿”附近?

國書一開始以為來的是晉國的援軍前鋒,親自過來看見智瑤和魏駒給完全愣住,後來才知道智瑤和魏駒純粹來當看客,真正過來支援的那一支晉軍還在遙遠的遠方。

知道智瑤和魏駒下落的齊國有沒有想做點什麼?齊國現在正極度需要外援,有想法也不會付之行動。

再則,智瑤和魏駒身邊雖然只有三千部隊,濟水南岸的“譚”地卻是有一支規模在三萬左右的晉軍駐紮。

要是智瑤和魏駒這邊出現問題,以智氏和魏氏新軍的戰鬥力,不管是長距離突圍,還是短距離找個有利地形固防待援,堅持到濟水南岸那支晉軍前來救援總是沒有問題的。

而智瑤和魏駒之所以膽子這麼大,其實跟齊國出動十萬大軍應付吳國的關係很大,一點都不擔憂齊國用大軍攻伐,倒是要防著點刺殺或下毒什麼的手段。

“可惜伯魯、庚、尤、武未有前來。”魏駒說道。

智瑤臉上的神色不自然一閃而逝。他太清楚這些人為什麼不來了,趙伯魯忙著四處借糧,韓庚是因為上一次周旋著要組建聯盟針對智氏,狐尤和鍾武則是不適合過來。

父輩都在統兵,狐尤和鍾武真的來了,國內的事務誰拿主意,到了地方也該去父親帳下效力才是。

智瑤和魏駒目前待在“丘輿”沒有動彈只有一個原因,齊軍和吳軍還在排兵佈陣,他們出現在戰場會讓雙方都不安心。

某天吳軍與齊軍展開決戰,就是他們儘量靠近戰場,找個地勢高的圍觀好時機。

根據斥候和細作的一系列窺探,情報顯示齊軍和吳軍的大戰就在不久的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