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放心,一切盡在掌握!(第1/3頁)
章節報錯
春秋晚期的列國已經處在各種尋求圖強的階段,好些列國明明都快完蛋,硬是在單獨一個人的力挽狂瀾之下挺住並有中興的趨勢。
鄭國就是在子產的各種舉措下得以挽救。
雖說子產的變法增強了公族,為不久的以後埋下隱患,以當時卻不能說做錯了。
子產的舉措挺多,包括完成了“成文法”以及廣開言路,民政上幹了“為田洫”和“作丘賦”。
為什麼說子產的變法為鄭國埋下禍端?其實就是他一邊極力打擊異姓貴族,再來就是提拔非貴族的庶人。
打擊異姓貴族當然是為了讓公族啃食,問題是讓異姓貴族離心離德,乃至於在侯晉的運作下搞出了“五氏之亂”,鄭國西北部的“滑②”歸了晉國,此後異姓貴族難有為鄭國效死的決心。
提拔庶人則是為了補充中下階層的空白,可是庶人又註定沒有出頭之日。
子產可能到死都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系列舉措會搞出“穆族”這麼種玩意,偏偏“穆族”沒有像晉國的卿族那般給力,出現的那一刻起就帶著鄭國往墳墓裡狂奔。
只是,能夠挽救一時其實就挺不錯,太過長久的以後,並不是當代人所能掌控。
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再好的制度也是人在執行,相同的制度到了不同人的手中,變味是分分鐘的事情。
屬於大實話了!
周代商,是殷商說建立的規則不再適用;姬周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地步,同樣是他們所創造的規矩被時代所淘汰。
怎麼說來著?時代一直在進步,每一個時期都有它的特性,永遠都會重複上演什麼叫時代更迭。
智瑤知道下一個時代法家會成為主角,能不追尋時代的步伐嗎?
至於說智瑤自己搞出一套律法?這個是非專業人士才會有的想法,完全不清楚其中的工程量會有多麼浩大。
“瑤,我已與楚軍交戰。”魏駒說的是晉軍對楚軍想要切斷後路進行反制。
這件事情智瑤怎麼可能不知道?命令還是他親自下達的。
說起來是白公勝反應過度,得知鄭君勝親自將智瑤和鍾武禮送出城,不派人至少詢問一番,馬上就派遣楚軍要切斷晉軍的後路。
晉軍不可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後路被斷,必然是要採取果斷措施,打肯定就打起來了。
魏駒就一個意思,要走的話就速度點,想跟楚軍較量也該早早進行相關部署了。
以他的意見,認為需要立即派遣使者再進“新鄭”找鄭君勝進行控訴。
控訴什麼?無非就是鄭君勝用心不良,巴拉巴拉之類的。
智瑤問道:“我軍是否應當與楚軍較量?”
他們這一次南下,幾乎全程都在幹打家劫舍的事情,一點都不像是一支正規軍。
智氏、魏氏和韓氏可是帶來了新軍,只去幹那種事情的話,不止沒有完成校檢,極可能還帶去不那麼好的後果。
就實而言,軍隊就不該去幹與交戰無關的事情,尤其是劫掠。原因是軍隊的紀律建設本身就挺難,稍有放鬆就將紀律崩壞,一次放縱則可能會全功盡棄了。
當然了,智瑤從來沒有奢望建設出一支軍紀嚴明的部隊,不是不想,是壓根就辦不到。
直白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