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又一個諸夏的史上第一次(第1/2頁)
章節報錯
晉國曾經很是大力支援吳國,只不過那是至少三十年前的事情了。
由於晉國跟吳國相隔太遠的關係,再來便是晉國作為老牌強國有屬於自己的驕傲,好些權貴可能也就大概知道吳國哪些人的名字,要說有多麼瞭解絕對未必。
這個伯嚭是個什麼來路?他的祖上其實是晉國人,並且還是風光一時的郤氏,後來郤氏內亂導致他們這一支有人逃亡楚國, 改為伯氏。
郤氏啊!晉國曾經的卿位家族之一,一度還一門三卿位。
在晉國漫長的歷史中,做到一門三“卿”的家族只有兩個,分別是趙氏和郤氏。
這兩個家族的命運極其相似,不同的是趙氏在一門三“卿”時遭到覆滅,後面還能夠重新復立;郤氏一再被欒氏的算計,隨後遭到眾多家族的圍攻, 滅亡之後除了內亂中早早逃亡到楚國的伯氏之外,郤氏五服內的男姓族人遭到斬盡殺絕。
那麼,伯氏明明在楚國,伯嚭怎麼成了吳國人?這個又要提到伯氏在楚國的一些謎之操作,搞到得罪了不少人,某一任楚國令尹更是親自下場攻打伯氏,伯嚭逃亡到了吳國。
伯嚭在闔閭的時代出仕吳國,真正得到重視是在夫差的時代。
“果然啊,吳國並不是完全不知曉楚國和越國在搞走私。這個傢伙可能在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極可能就是走私的保護傘之一?”智瑤面對伯嚭的暗示,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情。
話說,伯嚭怎麼有膽子向智瑤索取保護費?
晉國再強, 又或者說智氏強大,奈何晉國離吳國和越國著實太遠。這個就是伯嚭有膽子提保護費的原因之一。
再來還有其它因素, 伯嚭可能是在那旮旯蠻橫慣了,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堅定認為在那旮旯就是自己說了算,哪怕是晉國的智氏都不能免除。
面對勒索……, 在智瑤看來就是勒索,在伯嚭看來則是必要的一項手續, 反正什麼事情都存在兩面性。
反正就是那麼個情況,智瑤不會抽出劍將伯嚭宰了,破口大罵更是不會幹,純粹笑吟吟地盯著伯嚭看,看得伯嚭心裡只發毛。
不至於,真的不至於。
權貴怎麼能像痞子或混混,真的想弄死誰的話,手底下的人不會是白養的,對吧?
“晉人牛逼嗎?好像也對,晉人就是牛逼。可是……吳人現在也不差啊?再說了,大家都要交納一筆費用,我也沒抬高價格呀。”伯嚭心裡感到非常委屈。
有那麼一件事,伯氏哪怕是逃亡到楚國,他們依舊為晉國的強大感到驕傲,或許也是因為這種心理,才會在楚國跟其他貴族有點格格不入?
到了伯嚭這一代,他知道自己祖上是晉人,要說歸屬感什麼的應該是沒有了?
伯嚭有點慫了,訕笑了一下下,自行離開,走前連行禮告別都沒有。
實力強大,輕聲低語也會讓別人仔細聆聽的。
當然了,智瑤不是一個不守規矩的人,只是伯嚭明顯腦抽了,類似的事情先派人跟智氏的中層協商,成不成總會有個緩衝,直接找智瑤就是找不自在。
“他不懂嗎?肯定懂。估計是今天碰上了,按耐不住心中的貪婪而已。”智瑤手中的情報顯示伯嚭貪婪無度,並且還尤其好色。
沒人問智瑤剛才和伯嚭在聊什麼。
大家現在都很忙,逮住難得見面的機會,談各自的事情。
再則,誰跟誰聊了什麼,不是私事就是家事,哪怕國君都沒資格進行過問。
魏侈的喪禮,一切都符合應得的待遇,整場喪禮辦了將近兩個月,不出意外魏駒至少會在“魏”地三個月的時間。
葬禮結束後,非魏氏的人各自散去。
智瑤與智申一同踏上前往“智”地的路途,主要是“智”地跟“魏”地相距不遠,來都來了的情況下,不好直接返回“新田”,前往“智”地看望一下族裡的長輩,關愛一下族裡的小輩,盡一盡大宗一家子該有的人情世故。
後面,父子倆還是去了“荀”地,看望的人變成了荀氏和中行氏的一批人。
智氏在智罃這一代之後,有了自己的祖地,比如智罃就是安葬在“智”地。
智罃的父輩以上,安葬的地點則是在“荀”地。
所以,智氏在兼併中行氏之後,其實是有了兩個“都”,分別是“智”和“荀”。
正是因為智罃沒有葬在“荀”地,才有了智氏從荀氏進行脫離的事實,真不是嘴巴上說分家,然後就分家了那麼回事。
智瑤在“荀”地將中行錡給帶上,隨之返回“新田”了。
一系列走動下來,他們回到“新田”都已經是入春階段。
事實也如人們認知的那般,來參加魏侈葬禮的人都集中到“新田”,貓冬什麼的是次要,趁著機會趕緊展開社交才是正經事。
別以為貴族就會談多麼高階的事情,大多數貴族平時進行社交,幹得最多的其實是易物,政治領域反而很少。
什麼貴族不經商之類?現在的貴族不經商,誰來生產物資啊!
谷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