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武廟裡蹲著(第1/3頁)
章節報錯
當前的歲月有重步兵嗎?有的,只是他們身穿的甲冑基本為皮甲,不見那種金屬甲。
皮甲的話,哪裡用得著槍斧去對付,矛都比槍斧要合適不少。因為矛比槍斧輕啊。
智瑤不是沒有試驗過,純粹就是都已經搞了一批裝備,本著有用沒用試一試而已。
“也許我該做的是大批次列裝長槍,再大肆製作弩?”智瑤想道。
春秋的主流兵器當然是戈,到了春秋晚期則是出現矛戈取代戈成為主流兵器。
到戰國之後,矛戈都已經不足以應付,各國開始尋求訓練起來簡單的兵器,矛又有替代矛戈的趨勢。
以列裝的兵器而言,越到後面就越加本著簡單的趨勢,原因是戰事的規模越來越大,各方勢力也沒有了職業武士,肯定會選擇訓練週期短的兵器,用於快速武裝起足夠計程車兵。
士兵學習使用長槍,不用往高深了練,掌握刺這一技巧也就是了。
弩的話?有力氣拉弦再能聽得懂指令就行,一般根本不用刻意瞄準。
司馬穰苴看到智瑤聊著聊著又在發呆,老實說是真的習慣了。
為什麼春秋時代的主流兵器是戈,後面卻是遭到淘汰呢?
需要了解一下戈的使用方法,正確的攻擊方式是勾和啄,怎麼勾和啄還特別講究,一個使用不當很容易送人頭。除了勾和啄之外,無外乎就是訓練格擋的技巧。
長槍?形成佇列,反正就是一起突刺;落單的話,敵人太多為前提,以為人人都能成為趙子龍?
隋唐之後,長槍兵開始在諸夏大地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取決的就是容易練出來。
將長槍兵發展到極致的是有明一朝,尤其在永樂一朝成為軍中的中流砥柱。
“智氏明歲伐齊,果真只為田氏?”司馬穰苴問道。
智瑤從思考中退出來,定定地看著司馬穰苴,笑了一下才說道:“亦為足下也。”
司馬穰苴直接給整不會了。
當然,他並非不瞭解智瑤的意思,恰恰因為了解才不知道該講些什麼話。
智瑤說道:“今次穰苴隨我入齊?”
話又說回來,司馬穰苴在齊國失勢之後,境遇方面還真的是有點糟糕,不止家族完全當沒有他這個人,朝堂之上也沒有人跟智氏聯絡贖回。
司馬穰苴是什麼家族?他是陳姓,田氏,只是跟田乞的家族血脈相隔有點遠,早就自成一家了。
智瑤要征討田氏帶上司馬穰苴是個什麼意思?不存在什麼自家人打自家人的狀況,無外乎是讓司馬穰苴跟齊國做切割,也就是用這一次幫助齊國重定新君,還上司馬穰苴欠齊景公的恩情。
“世子美意……”司馬穰苴講這幾個字的時候還顯得猶豫,說著轉為一臉的輕鬆,補充道:“無以為報,日後效力智氏可也。”
智瑤掩蓋在長袖中的雙手捏成了拳狀,心情十分激動。
可算是成了!
這可是一位能在武廟裡待的人,有他相助必定會使智瑤平添一大助力。
“我聞魯人陽虎效力趙氏?”司馬穰苴問了一個不相關的問題。
陽虎是誰?就是引發“墜三都”的三桓家臣之一。他在魯國事敗之後逃亡到齊國,後來被趙鞅招納進入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