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本來只是想要建設一支三千人的常備兵部隊,後來增加到了五千人的規模。

上一次用兵,智氏的常備兵部隊出現了減員,只是因為有預備隊的關係很快就被補充到了滿員。

死亡的人數並不是太多,戰死沒有財富上的撫卹那麼一說,僅是讓其兄弟或子侄獲得優先入伍的資格,殘疾同樣是這樣的待遇。

不要因為這樣就覺得智瑤冷血無情,相比起來其餘家族或國家,少數貴族動了惻隱之心進行的個別補償不能算,出現傷亡一樣不存在什麼撫卹的規則。

軍餉這玩意目前同樣不存在,受到徵召有參戰資格甚至要對貴族感恩戴德。

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特性和規則,反正不能夠一概而論。

智瑤給予更多人開放上進渠道,包括給予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以時代的侷限性而言已經算是天大的好人了。

“不能再增加常備兵的數量了……”智瑤如果不是迫於壓力,其實連增加常備軍數量都不想做。

賞賜名單已經透過,智瑤沒打算一直待在“新田”不動彈,得到智申的允許,帶上足夠的護衛就離開了。

智瑤將要前往“邯鄲”。

這一次他不會待多久,主要是前往確認各種獎勵有沒有得到落實,再實地看看常備兵的家屬。

“世子,‘邯鄲’以東良田處處,唯難在分之過散。”子貢是隨行人員之一。

以前,邯鄲趙只是經營“邯鄲”周邊,遠一些的地方就放任不管了。

一個家族得到賞罰都掌握在智申這位一家之主手裡,智瑤只有建議權而已。這個就是為什麼需要智申簽字蓋章,賞賜才能真正得到執行的原因。

智氏要極力發展“邯鄲”這一片區域,智瑤的建議是將有功者的賞賜規劃在“邯鄲”周邊。

因為沒有經過開發的關係,一切都需要從頭開始,得到荒地的有功之人卻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

首先,智瑤已經幫他們蓋好了房屋,相應的生活物資也準備了三個月之多,他們需要的是將獲得的土地開墾成為農田。

本來就是“士”或“徒”的獲賞者,他們本身有一定的底蘊,可以是家人監督奴隸幹活,也能是呼朋喚友來跟家人一起勞動,土地在隔年就能進行耕種了。

如果本來一無所有?智瑤還進行了其它的安排,不是無償地給予功勞之外的賞賜,其實就是派人去進行協商,大傢伙互相之間進行幫助,今天你幫我,明天我幫你,一塊把土地開墾出來。

站在路面的智瑤就看著旁邊曠野在忙碌的人群。

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久之前還是當前年代普通黎庶的一員,也就是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財產;因為家人為智氏立下功勞,變成了有屋、有田、有奴隸的三有家庭。

命運被改變了,成為有恆產的一員,每一個人哪怕是累得滿身大汗,臉上卻是洋溢著快樂和滿足的笑容。

剛剛智瑤到來時,發現世子過來的人,他們湧了上來,用最真誠的態度對智瑤進行大禮參拜。

智瑤沒有避開他們的行禮,沒有做什麼暖人心的舉動,僅僅是站在戰車上面無表情地接受參拜。

沒辦法,當前正是君權天授氛圍最濃烈的時代,作為貴族該有個貴族應有的樣子,什麼禮賢下士的操作,首先對方要是一個“士”啊。

如果智瑤不讓他們參拜,他們才會感到惶恐不安,以為要被趕出智氏,又或是自己做了什麼惹得智瑤不高興的事了。

另外,信不信智瑤做出暖人心的舉動,比如抱起一個孩子表示親近,明天那個孩子會被送到他的歇息處,不要就等於是讓那個孩子去死?又或者是將攜帶的食物分發下去,對某個人表現出極為友好的一面,其實都會帶來相應的後續,並且極小機率才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當前時代只要是個貴族就有這種權利,別說是大家族的下一任家主了。

掌握的權力太大,任何的小動作會將被過份解讀,再有一大幫人拍馬屁……可能也是過於盡心盡責,害了某個人或某個群體。

“家中口眾多寡,何時可將農田開墾?”智瑤還是面無表情,看不出有什麼和藹的地方。

一個失去一條手臂的青壯畢恭畢敬地站在一側,聽到問話先嚥了咽口水,滿臉緊張地答道:“回世子,朕家中老父、老母,兄弟四人,待出姐妹二人,子嗣十六人;如今有隸為四,當是三月便可?”

自稱“朕”是吧?這個就對了。

現在是個人人可稱“朕”的年代,一般則是自稱“名”,倒是階級不高的人才會用“朕”來自稱。

像是智瑤,他謙虛一點就自稱“瑤”,用“我”則是代表一個群體,用到“我”這個字不是包含了智氏,便是將晉國包含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