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種事情吧?諸夏各家族歷來非常重視,但也僅是重視對核心族人的教育,非親非故的其餘人還是省省吧。

現在的各家族都有自己的私塾,想進去讀書的前提是有血緣關係,沒有血緣關係連識字的環境都沒有。

另外一點,不管是大篆、小篆、隸書……,反正就是不管什麼文字,諸夏這邊的象形文字學起來並不容易,花費在認字的時間上會非常長久。

所以了,拼音沒有出現之前,普及教育所需要的師資將會超乎想象,相關的難度也遠比想象中來得大。

智瑤自己做一些筆記時會使用簡體字,推廣簡體字的事情則是暫時沒有在做。

關於拼音?智瑤其實有想過要不要弄,包括推廣簡體字。

由於誰都幫不上這個忙的關係,一切都需要智瑤自己去搞。他倒是有在慢慢做,比較要命的是字母認得,聲母還需要慢慢回憶,並且不止是回憶就能想得起來。

總的來說,簡體字還能一個字一個字的對照來寫,拼音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

另外,現在是春秋嘛?很多字型其實還沒有誕生,詞語也少得可憐。

在文化這一項上面,智瑤一個人在做,不知道要進行多久,也許要花個一二十年的時間,可能是一輩子?

魏氏本身就有在搞教育,之前跟其他家族沒有什麼區域,目前他們想要進行的改革是讓更多人加入進去。

那麼,魏氏會讓非血親獲得教育嗎?以人們對知識寶貴程度的認知,恐怕是很難的。

智瑤稍微考慮了一下,答應魏駒提供一定數量的紙張,包括用於紙張書寫的相關配套,也就是硯和墨。

筆的話?魏氏本身就自己有,也能生產。

其實也是現在商業氛圍的關係才讓智瑤沒有大肆出售紙張,要不然成為世界首富幾乎是分分鐘的事情。

資源被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大多數人手裡並沒有資源,商業氛圍會是怎麼樣根本不難猜測。

現在一般是家族與家族之間進行大宗交易,零售什麼的是各家族在一些城邑進行,出售的物件並不是什麼普通黎庶,其實還是“徒”和以上的階層。

智瑤如果大肆銷售紙張,惠及的並不是什麼平民大眾,完全是給其餘家族追趕的機會。

而智氏想要的是一直領先,其他家族如果強大起來並不是什麼好事。

等待某天智瑤幹成了大事,哪怕是將土地分給了黎庶,短時間將教育推廣到黎庶階層也很難辦成。

說白了就是,人們吃都吃不飽,需要為了自己肚皮而勞作,更要應付收稅,八九歲就需要幹各種活,哪來的時間花在教育上?

“教育什麼的,其實還是看生產力達到的水平。不大肆教育又難以提高生產水平。現在想要漂洋過海去找到高產農作物難比登天,水稻……”智瑤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起碼惠及到了家族內部‘徒’的階層。

有一點必須清醒認知,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原並不大量種植水稻,主要種植的是各種小米,收割之後會再補充各種豆子。

哪怕是中原開始大量種植水稻,其實一開始畝產也就一石不到,可以說產量真的不怎麼樣。

南方種植水稻也不高產,畝產接近一石都能算是豐收。

春秋時代楚國能跟晉國打百年爭霸戰爭,有個說法是當時楚國的水稻一年兩熟,說法到底靠譜靠譜就有點難說了。

不過,考慮到春秋時期的晉國氣候跟粵地差不多,也許楚國真的是水稻一年兩熟呢?

從春秋到戰國,楚國從未有過缺糧的困擾,他們甚至還能一再大批對外販售或是贈送糧食。關於這點的記載還是挺多的。

晉國同樣沒有出現過糧荒,哪怕是每年都在用兵,歷史記載上也沒有提到過晉國缺糧。

只是吧?記載春秋的各種版本史書,好像很少提到過出現糧荒?這個是因為氣候的問題,也就是沒有頻繁出現天災人禍,導致哪怕年年用兵也沒有缺糧危急嗎?

“以前沒有人禍,接下來估計是要有了。”智瑤堅定認為自己的想法沒錯。

以前,各國的戰爭沒有刻意針對黎庶,也沒有去破壞對方的生產體系。

以後,各國的戰爭將會尋求打擊敵國的戰爭潛力,不止會對黎庶有計劃地下手,還會大肆破壞對方的各種設施。

開啟這個魔咒的人已經在尋求退休,想要在下半生好好地將自己的著作進行完善。

緊跟時代的步伐的人是趙鞅,他幾次攻打衛國都成批地擄走衛人,還因為拜託邯鄲趙保管五百戶衛人而起糾紛。

智瑤也算是身體力行的人之一,能從上一次對鄭國的軍事行動看得出來。

“大人。”智瑤做完了自己的事情,來到智申處。

而智申正看著一份名單在發愁。

這份名單是關於賞賜,有著太多本來一無所有的人,他們在得到賞賜後將擁有自己的農田、房屋和僕人。

“瑤,是否賞賜過厚?”智申已經猶豫了兩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