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到底弱不弱小要看是跟誰對比。

很多的國家,他們強不強大也不能僅是從國土面積……或者從紙面資料去判定。

有那麼一種國家,她看上去或許疆土遼闊,問題是大半疆域根本不被有效利用,光是幅員遼闊又有什麼用處?

還有另外一種國家,看著也許疆域很大並且人口眾多,他們內部要是山頭林立,又或者是有著諸多無法彌合的矛盾,能算是強大嗎?

鄭國比起晉國、楚國或吳國肯定顯得弱小,對上矛國、滕國、杞國等等那種全國人口數萬,能集結起來的兵力不超過千人的國家,就該是鄭國成了一個巨無霸。

真要有個排名,目前階段的鄭國跟秦國、齊國、宋國算是同一檔的國家,沒有區別的是對上晉國都會被暴打。

其中的秦國也許更弱一些,可能不比中山國強大多少?

目前諸夏這邊算是“三超多強”的格局,三個超級大國的其中一個或許無法橫掃天下諸侯,逮住一個往死裡打還是能夠最終打死的。

最終,公子易還是同意了趙鞅提出的盟約,隨後帶人返回了。

重新修訂盟約之後,趙鞅當著其餘同僚的面將剛剛簽下的國書丟到地上,可算是保留理智沒有踩上幾腳。

辛虧現場沒有史官在場,要不然僅是趙鞅隨意丟棄國書的行為被記載,又是趙氏的一個黑點。

“收兵!”趙鞅沒有掩飾自己的憤恨與失望。

感覺好像是衝動又被可能被坑了的狐解,他用狐疑的目光掃視了一下智申和魏侈,還是有點沒弄清楚當前的局面。

“之前還向國內再次徵召,有點兒戲了吧?”狐解不知道該慶幸收兵,還是該鬱悶就這麼浪費一次納賦名額。

要知道一點,徵召令發出去,得到徵召的人今年就會用納賦取代交稅。

所以了,軍隊徵召起來又不帶著前往作戰再取得收穫,對於釋出徵召令的家族來說簡直就是血虧。

狐解覺得應該慶幸的原因比較簡單,他們剛回到晉國才多久,實力反正是不能出現太大損失的。

鬱悶嘛?狐氏真的很想有所表現,兩次參加國戰都沒有得到發揮的機會。

退兵了,晉軍掉頭北上,真的就那麼退兵了。

鄭國自然是大大鬆了口氣,覺得哪怕是被敲詐了一大筆,兵力沒有再出現損失就是一件好事。

其餘諸侯先後收到了晉軍入侵鄭國又一戰沒打就撤兵的訊息,大多數也是狠狠地鬆了口氣。

以前的晉國非常霸道,守禮歸於守禮,想揍誰會找到理由,一找到理由就是往死裡揍。

這一次晉國看似守禮,何嘗不是內亂一波之後國力大損,失去了以前的強硬了呢?

在一些諸侯看來,中原霸主真的衰弱下去了,他們一些動作完全可以玩得更大一些。

比如宋國,他們的君臣收到趙鞅氣勢洶洶入侵鄭國卻搞了個虎頭蛇尾的收場,本來還擔憂吞併曹國會遭到晉國的阻止或出兵干涉,變成對曹國的吞併慾望更為濃烈。

然後是更晚收到訊息的吳國,夫差本來對晉國發起挑戰還有點遲疑,一下子也變得堅定起來。

夫差拒絕了伍子胥繼續關押勾踐的建議,認為勾踐表現得那麼恭順應該是心服了,選擇放勾踐歸國,再進行發兵北上的準備。

長久表演取得成效的勾踐回到自己的國家,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

同時,范蠡也不知道是怎麼個操作方式,一再幫勾踐儲存甲冑,等待某天勾踐對吳國復仇時能夠用得上。

然後就是先被晉國暴打,又遭到吳國揍了一頓的齊國,他們本來想跟晉國停戰,聽到晉軍去鄭國進行了一場武裝遊行,停戰的心思更熱切了。

沒其它原因,齊國就是看到晉國竟然願意跟鄭國講道理,陷入內亂的齊國可不想晉國再來入侵,很願意花費一些代價換取晉國的原諒。

作為好幾方代表的中行寅再次得到出使晉國的機會,磨磨蹭蹭就是不願意馬上出發。

倒不是中行寅害怕到了晉國會被趙鞅殺害,得益於先前智躒的周旋,趙鞅已經預設中行寅流亡齊國,只要中行氏不原地復活,又或者士吉射反攻成功,趙鞅不會特別對中行寅怎麼樣的。

現在,隨著“溫”被攻克,不管士吉射是真死了還是假死,反正在趙鞅看來士吉射就是死了,也就等於趙鞅根本不用再死咬著中行寅不放。

所以中行寅以齊國使節的身份再次出現在趙鞅面前,兩人心裡是個什麼感覺或想法都不會表現出來,好好承擔自己角色該做的事情也就是了。

這一次趙鞅率軍到鄭國雖然沒有歷經大戰,迫使鄭國進行大量賠償總歸是有實際好處。

至於說“虎牢”重新被晉國所掌握,連帶“虎牢”周邊的城邑也劃歸晉國所有,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暫時是很說不準的事情。

“‘元戎’欲得‘虎牢’,餘下城池眾家分享。”魏駒在回國後消失了半個月,再次見到智瑤用很玩味的話那麼說。

那邊的地盤不大,城邑還是顯得相對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