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天命所歸(第1/2頁)
章節報錯
晉國的幾個卿位家族不是出征就是在準備出征的狀態,獨有智氏因為情況特殊得以喘息,不趁這個機會趕緊發展要被天打雷劈的。
智瑤制定的計劃太大,不可能瞞得過另外的家族,他們羨慕歸於羨慕,總不能也死上一個家主吧?
趙氏和魏氏繼續跟範氏玩耍,三方根本沒有所謂的主戰場,趙氏繼續圍困“溫”地,魏氏則是一塊又一塊地方的攻過去。
他們這樣的交戰已經進行了一年多,範氏作為被動防禦的一方不是最慘,最慘的是要硬啃一塊塊硬骨頭的魏氏,趙氏在三個家族裡面顯得相對輕鬆。
不過,士吉射已經如人猜想的那樣南下準備去勾搭楚國了。
如果楚王軫沒有親征的話,南下計程車吉射會去楚國的“郢”都。
另外,楚國因為在爭霸上認輸,他們在內才稱王,對外則是稱君。這個是趙武取得的成就,只是沒有將事情辦得徹底。
近些年楚國辦成了不少事情,先後吞併了頓國和胡國,其中頓國早就是楚國碗裡的肉,胡國則是君臣腦子壞了主動進攻楚國被反殺;一直被楚國滲透的蔡國,楚兵一到蔡國君臣就選擇了投降,只是蔡國並沒有就此滅亡,他們被楚國遷徙到更南方的位置了。
從前496年到前491年,楚國滅掉兩國,蔡國也是不滅而滅,給自己的功勳譜增加了新的成就,妥妥地佔據春秋滅亡數量第一的位置。
智瑤在知道楚國幾年間的動作那麼大之後,很明白楚國是在從小國身上回血,更加確認伍子胥沒有幹掘楚王陵墓幹鞭屍的事情。
道理就擺在那裡,沒有任何傳聞說伍子胥幹了掘墳鞭屍,楚國也沒有卯足勁跟吳國拼老命。
如果楚王真的被鞭屍?楚國不報這個仇,著實是太說不過去了啊!
因為有相關的需要,智瑤來到了一個叫雞澤的地方。
之前智瑤有進行視察,早知道雞澤以北……或者說“曲梁”以北的“甲氏”是個沼澤密佈的地方。
他們這一次過來不是為了再次確認,再則是年紀七十多的竇犨要實地勘查,老智家需要仰仗竇犨這位老者,出於以示尊重的態度智瑤怎麼都要陪同。
跟著一塊來的還有老子。他還在在等著智氏將書籍印刷完畢,得知智氏要在“邯鄲”周邊興建水利工程,覺得是一件很大的盛勢,主動提出要過來幫忙。
所以,老子現在以身份論是智氏的一名客卿了。
應該說,大佬不愧是大佬,巡察一圈下來之後,老子給了智瑤一個相當靠譜的建議。
“以地勢興建堤壩,斷絕水流彙集之害,不出十載‘甲氏’亦可開墾良田萬畝。”老子說道。
這個“萬畝”又是虛數,就好像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三千尺”一樣。
諸夏就是這個樣子,涉及到數字的話總愛進行修飾,沒想過這麼搞會讓後世的中小學生很煩惱的啊。
當前晉國的氣候跟後世的粵地區別不是那麼大,雨季也遠比後世要長得多,再加上一些山川地貌不一樣,導致的是晉國的河北部分是一種澤國的現狀。
事實上,相隔將近兩千五百年之久,區域氣候不一樣沒什麼好奇怪的地方,山川地貌和環境有異更是正常。
“河邊到現代不再是澤國,究竟是人力改變,還是因為氣候演變的呢?”智瑤對於修堤壩什麼的早有計劃,才不是老子提出來才有相關想法。
修堤壩可不是想修就能修,有足夠的人力物力,還要懂得對地形的勘探,修在正確的地方不止能顯示效果,必然也會因為蓄水而成的湖泊多了,給整出一個魚米之鄉。
首先,智瑤是得到了竇犨的效勞,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勘探,進而有能力去完成一系列的水利工程。
沒有鄭國,秦國並不是無法修渠,只是他們花在勘探和啟動工程之後的耗時絕對是倍增;沒有李冰,秦國能不能修成都江堰則是有點不好說了。
一系列的事情只證明了一點,無論是在什麼時代,專項人才總是存在其戰略價值。
比較讓智瑤意外的是老子的態度,只因為能夠增加糧食產量,一下子讓老子覺得是一個大事業。
這件事情是不是側面說明老子很明白“民以食為天”這一句話,並且老子看待晉人、楚人、齊人……反正都視為諸夏的一份子,不會因為水利工程完成會讓智氏實力大增產生顧慮?
別忘記老子是一位能寫戰略級別著作的人,不可能沒有預估到一旦智氏的計劃完成,實力方面會提升多少倍。
智氏強大了等於晉國的實力也跟著增強,恢復元氣的晉國又要鎮壓諸侯不知道多少年。
“晉為伯,中原之幸也。”老子給了智瑤答案。
智瑤的教育中,讀史和明史佔了不小比例,結合自己的思想,一聽就懂老子講的是什麼意思。
晉國稱霸階段,列國的互相兼併變得異常遲緩,關乎到重大變局的就只是齊國兼併了萊國。
也就是說,晉國扛起了幫周王室維持秩序的大旗,不止帶領諸侯跟敢問鼎輕重的楚國一再大戰,其實是保證了很多弱國、小國不至於遭到周邊列強的吞併。